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亚健康,为了使更多的临床医师在认识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优势,为了使中医临床医师更加规范运用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特推解读《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希望有益于这一亚健康规范性深入到基层和临床。
1.关于《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Clinical Guidelines of Chinese Medicine on Subhealth)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亚健康研究及干预的文件。该指南的编写和颁布旨在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与相关学科研究及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参考,使亚健康的诊断和干预科学化、规范化,为寻求切实可行的健康管理方案及亚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促进我国亚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提出、起草并归口。主要起草人有:孙涛、王天芳、何丽云、王斌、王超、王鲁民、孔军辉、张明、庞军、罗仁、侯东芬、郝瑞福、徐文波、徐军、常海沧、焦扬、薛晓琳。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与政策法规司正式对“中医学亚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立项,并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负责承担该项目。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和《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起草小组,在全面、系统地回顾国内外相关亚健康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全国从事亚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国内著名中医专家百余人对该项目进行论证,形成了“中医学亚健康评价标准与分类”的征求意见稿。在此基础上,以书面形式征求了国内近20位知名专家的意见,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进一步讨论、修订,又征求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的意见,最后由《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审定组验收通过。 审定组组长王永炎,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王琦、王庆国、邓铁涛、田金洲、刘保延、孙塑伦、朱文锋、张伯礼、张学文、李连达、陈可冀、陈绍宏、季绍良、武留信、姜良铎、晁恩祥、翁维良、葛洪、谢雁鸣。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的编写和发布,对于规范亚健康的概念及其相关诊断方法与手段、规范亚健康的干预及其市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适于中医、中西医结合与相关学科研究及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者及相关人士使用。本指南适用于亚健康状态的评定和干预。
2.关于“亚健康”与“治未病”
亚健康的概念对应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及疾病概念的界定,对此概念的提出源于高节奏生活带来的机体与心理的反应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临床上存在有一组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酸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被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它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治疗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恰好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且已有两千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根据中医学理论,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阴阳平衡。健康意味着形体、精神心理与环境适应的完好状态。阴阳双方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疾病的发生,是在某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从而发生“阴阳失调”所致。中医学在《黄帝内经》时代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因此,亚健康虽属当代新概念,但其理念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体现。由于中医关于“病”的概念,涵盖了现代医学的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治未病”中的“病”不仅仅是指现代医学所言“病”的概念。中医关于“治未病”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虽然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西医学的亚健康,但我们可以应用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亚健康的中医药干预。
3.基本内容
本指南规范了亚健康的术语及定义、亚健康的范畴、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亚健康的分类与中医辨证、 亚健康的判定及亚健康的中医干预原则。
3.1 术语和定义 亚健康( Subhealth)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3.2 亚健康的范畴 西医学描述亚健康状态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其状况在相当时期内难以明确;②与年龄不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或生理功能减退所致的各种虚弱表现;③微生态失衡状态;④某些疾病的病前生理病理学改变。
3.3 亚健康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分类 健康状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躯体方面可表现有疲乏无力、肌肉及关节酸痛、头昏头痛、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退、怕冷怕热、易于感冒、眼部干涩等;心理方面可表现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社会交往方面可表现有不能较好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角色,工作、学习困难,不能正常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
根据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①以疲劳,或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②以抑郁寡欢,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惧胆怯,或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③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
上述3条中的任何一条持续发作3个月以上,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者,目前可分别被判断为处于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临床上,上述三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3.4 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候
3.4.1 肝气郁结证 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
3.4.2 肝郁脾虚证 胸胁满闷,喜太息,周身窜痛不适,时发时止,情绪低落和(或)急躁易怒,咽喉部异物感,周身倦怠,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不爽,或大便秘结,舌淡红或黯,苔白或腻,脉弦细或弦缓。
3.4.3 心脾两虚证 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自汗,头晕头昏,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3.4.4 肝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疲乏无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烘热汗出,潮热盗汗,月经不调,遗精早泄,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3.4.5 肺脾气虚证 胸闷气短,疲乏无力,自汗畏风,易于感冒,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或弱。
3.4.6 脾虚湿阻证 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困倦多寐,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或白,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缓。
3.4.7 肝郁化火证 头胀头痛,眩晕耳鸣,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3.4.8 痰热内扰证 心悸心烦,焦虑不安,失眠多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5 亚健康的中医干预原则
3.5.1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
3.5.2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筑牢五大健康基石。掌握健康技能,努力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充足睡眠和戒烟限酒。
3.5.3 适时缓解紧张压力,有效消除心身疲劳。
3.5.4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调摄。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处于亚健康状态者的体质状况及具体不适表现特征与轻重,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药膳及传统健身等。
3.5.5 针对个体情况开展心理疏导与行为指导。对于存有精神心理不适,或社会交往困难的亚健康者,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或认知行为方面的指导。
4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本《指南》有附录A亚健康的综合评定流程和附录B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其中附录A是评定(或称诊断)亚健康的思维过程。在此重点是大家应了解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慢性疲劳综合征于1988年被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并制订了相应的诊断标准。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修订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准如下:
4.1 临床评定的不能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时间的慢性疲劳。该疲劳是新得的或有明确的开始(没有生命期长);不是持续用力的结果;经休息后不能明显缓解;导致工作、教育、社会或个人活动水平较前有明显的下降。
4.2 下述的症状中同时出现4项或4项以上,且这些症状已经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但不应该早于疲劳:①短期记忆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显下降;②咽痛;③颈部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触痛;④肌肉痛;⑤没有红肿的多关节的疼痛;⑥一种类型新、程度重的头痛;⑦不能解乏的睡眠;⑧运动后的疲劳持续超过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