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涛,樊新荣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北京100027)
【摘要】为了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六位一体”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解放思想是关键;中医药文化是统领,须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和传播;做大做强中医药保健这个热点;积极填补中医药产业这个缺陷;切实做好中医药预防保健人才培养工作。
Approaches to Speed up the Health-Centered and TCM-Oriented Service System SUN Tao FAN Xinrong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Yajiankang Branch, Beijing
Abstract:An open mind is the key point fo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six-field one-framework” and to speed up its steps in establishing a health-center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ented service system. In developing the service system, cultural elements, which are the guide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to be made known to the public so as to help the growth of the TCM-oriented healthcare industry. Also,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programs of the personnel engaging in this field.
在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医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的新形势下,在国家卫生服务体系之中,预防保健所占的比例越大,措施越是具体,组织越是严密,越能够体现国家卫生服务水平,越能够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越能够适应新时期大卫生的根本要求。基于此,为了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六位一体”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特思考如下:
1. 积极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解放思想是关键
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中医药工作必须改变传统以来“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观念。与时代相适应,如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所言“中医药工作不仅要‘以病人为中心’,更要‘以人为中心’,要更加重视预防保健,做到关口前移,将服务对象扩大到包括病人在内的所有人,将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转变为融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为一体的多元服务模式”。“变”预示着要打破陈规,“变”预示着要不断创新,“变”尤其预示着必须极大地解放思想,在工作中对相关文件、知识、规章制度等要勤学、真学、深学、善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三观互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按照“讲大局,讲政治,讲宗旨”的工作要求,以“三项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中医药团队整体思想与服务素质。
2. 以中医药文化为统领,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和传播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
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治未病”理念扩展而来的,同时,“治未病”理念本身极具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推广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卫生管理政策的形势下,如何将“治未病”这一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内涵与现行政策紧密结合是我们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经过近些年的深入调研和实践,我们认为构建以“治未病” 核心理念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国家宏观卫生政策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之一,也是结合实际工作实践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有效举措。因此在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坚持“中医药文化为统领”为主导思想,通过中医药文化尤其是“治未病”思想的宣传、教育和传播,在人民群众当中建立起正确的中医健康观和疾病观,是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整体方向和目标。
目前,我国随着“治未病”健康工程工作的深入推进,已开展了“治未病”大讲堂、“中医中药中国行”等以中医药“治未病”文化为内容的宣传和传播活动,并进行了一些“治未病”文化产业化和“治未病”服务文化化的途径与方法的探索和尝试。但总体效果距离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对中医药为健康服务的理解和需求还相差较远。所以,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未病”文化的宣传教育和传播将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3. 做大做强中医药保健这个热点
近年来,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推广了一批“治未病”服务的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治未病”服务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及人员、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探索;许多中医医院在中医保健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社区服务中心也逐渐成为中医保健服务的主阵地,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服务站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从过去注重中医医疗,正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不少地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所在;在健康教育方面,中医药内容已占到70%。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保健产业进入高速发阶段。截至2000年,全国保健中药生产厂家达1600余家,占全国3000多家保健食品生产厂家的一半以上。在2.8万种保健产品中,70%~80%是中药保健品,年产值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6亿多增至300亿以上。以上发展现状充分说明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和服务的热点。但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到中医药保健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表现在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完善;中医保健人才缺乏;提供的服务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等各个方面。
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构建完整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在宏观政策方面,应由我局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中医药保健产业发展战略,将其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并纳入国家行业统计目录;加强中药保健品的市场监管;在技术、税收、金融政策上给予支持;完善促进中医药保健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整理和规范各地自行制定的《保健用品管理办法》等地方标准,尽快出台《中医药保健服务业管理办法》等国家级规范和标准;继续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和规范中医药保健产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国家授权或委托行业协会参与基础标准、质量技术指标、标准测定方法和协会标准的制定,推动行业和国家标准的出台,同时进行行业统计、分析、发布行业信息,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等。
4. 积极填补中医药产业这个缺陷
中医药产业的形态主要体现为中医药产品和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不仅是提供医疗服务和用药物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在展示、教育、普及和推广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这一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普通民众所认可。但目前我国可提供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各类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雏形仍未完全具备,因此亟需通过政策的正确指导和引导,建立完备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满足社会对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不断增加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需求。
美国的健康服务业已在2007年成为第一大产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7%,且在结构特点上以健康服务为首,占到65%,药品和医疗器械仅占到不足35%。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要求和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中国医药报》和北京美兰德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医疗改革对医药卫生行业及消费影响”的系列调查结果表明:22%的被调查者有接受预防保健服务的愿望,专家分析称,按最保守的估计,全国2亿5000万城市居民中有8%的人有此需求,按每人每年花费900元计算,中国将出现一个180亿元人民币的新兴服务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在这一新兴服务领域的如何利用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也是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主要目标之一。
5. 切实做好中医药预防保健人才培养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是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其数量的多少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提供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意见》指出:“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当前我国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行业人才队伍不仅缺乏领军人才,而且数量偏少,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加快培养一批中医基本功扎实、掌握中医养生康复知识和技能的专业骨干,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加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各类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机构输送大批专业技能扎实的优秀人才。中医药预防保健人才的培养应兼顾中医本身的特点,立足传统与经典,鼓励改革与创新,全面权衡,培养其专业精神和社会服务能力。
(1)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高级人才的培养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精心选拔一批具有深厚中医理论造诣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人才,认真总结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临床实践经验,研究制定规范化培训计划,组织编写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人员岗位培训教材。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要逐步开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加强对中医专业学生的中医药预防保健相关专业知识的灌输。一方面,要对他们进行“治未病”思想及内涵的教育,提高他们对中医药“治未病”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进行中医药预防保健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加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医药预防保健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人员队伍建设
按照《意见》中关于“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应积极加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人员的培养。一方面,鼓励现有中等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设置相应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确保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规范化开展。
以上思考,谨在抛砖引玉,共同为加快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