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学术交流 >学术研究

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

时间:2009-12-04 16:22:32

何清湖 樊新荣 刘朝圣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长沙 410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先进的药物和诊疗仪器不断出现,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病死率不断下降,但人群中有不适感觉的“病人”却越来越多。亚健康研究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但

是,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讲“亚健康是一个新问题,目前国内还少有同类书出版。国外一些保健类的实用书和其他书,以及国内一些医学书涉及了部分亚健康问题,但不尽全面、系统”[1]。

       基于此,本文特就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做一阐述。


       1 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1.1  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健康概念的新认识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完全突破了原来的思维模式。世界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来的“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使得西医学从传统的“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另外,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全面而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2]从而使对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和生物学的范畴,而且扩大到心理和社会学的领域。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健康。而随着人们观念进一步更新,“亚健康”这个名词已经越来越流行,你有时感觉心慌、气短、浑身乏力,但心电图却显示正常;不时头痛、头晕,可血压和脑电图没有什么问题,这时你很可能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值此,不单是孤立追求身体健康,而是追求“顺应自然——身心健康——适应社会”这样一种整体和谐状态模式的中医学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学发展的模式涵盖了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下的各个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完美人生的追求。因此,抓住契机,与时俱进,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为当务之急。


      1.2 社会发展与疾病谱变化需要

    目前由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人常见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脂症等倾向症状表现日益突出;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 人们用心、用脑过度, 身体的主要器官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非正常负荷状态,一是引发急慢性应激直接损害心血管系统和胃肠系统, 二是引发脑应激疲劳和认知功能下降,三是破坏生物钟, 影响睡眠质量,四是免疫功能下降, 导致恶性肿瘤和感染机会增加;还有如水源和空气污染、噪声、微波、电磁波及其他化学、物理因素污染对人体的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是防不胜防的健康隐性杀手与新疾病谱的不同源泉;城市里高层建筑众多、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房间封闭、办公场所过于狭小等, 均可使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降低,长期处于这种环境, 人体血液中氧浓度和组织细胞对氧的利用率都会降低, 进而影响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从而使人感到心情郁闷、烦躁不安等。概言之,随着社会发展和国人疾病谱的转变,生活方式病和慢性病日趋占主导地位,迫切需要有效地对亚健康进行深入研究与指导,但现状是缺乏适合国情、被国民普遍接受的亚健康全面而系统的知识。故此,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为利国利民之举。


      1.3 国家宏观卫生政策的转变需要

      党和国家提出提高健康素质、人人均享有医疗和保健的总方针,并提出医疗保健工作的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战略前移:就是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一、二级预防为重点,以疾病发生的“上游”入手,增进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加强健康的监测、预测、管理与促进,预防重大疾病的发生。重心下移:主要是将卫生防病保健工作的重点放在社区、农村、社团和家庭。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随着国家宏观卫生政策的调整和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伴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亚健康事业的机遇和挑战日渐凸现,压力和困惑也应运而生。这也要求我们卫生工作者应从国情出发,站在历史责任感的高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努力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


       1.4 中国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现状需要

       据王月云等[3]等撰文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 我国人口15 %属于健康, 15 %属于非健康,70 %属于亚健康, 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对全国16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 平均亚健康率是64.00 % , 其中北京是75.31 % , 上海是73.49 % ,广东是73.41 %, 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它地区。据傅善来等[4]全世界真正健康者仅占5%,找医生诊病者占20%,剩下的75%就是属于亚健康者。张梅珍[5]介绍我国卫生部对10个城市上班族调查,处于亚健康的人占48%以上,沿海城市高于内地,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2005年4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21 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6], 在我国, 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 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且处于亚健康状态者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亚健康状态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征兆,如肝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今后还将呈上升趋势,并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7] 。因此,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积极干预和调治亚健康状态,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们身心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报告。


       1.5 中医特色有利于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

       面对亚健康状态,一般西医的建议都是以改善生活或工作环境为主,如合理膳食、均衡营养以达到缓解症状目的,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且依赖个人的自律。而中医的特色在于可以不依赖西方医学的检测,只根据症状来治疗。它的理念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随着被治疗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等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更强调把人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为亚健康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整体功能失调的表现,所以中医治疗有独到之处。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因此调整阴阳平衡为让人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总体大法。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是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亚健康状态的预防包括两层含义:从亚健康到健康的扭转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在这方面,中医强调“治未病”的思想,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次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根本方法。其主张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条畅情志、劳逸适度等养生之术即是对其高度的概括。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告知人们养生之道应注意生活起居,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则可预防疾病、保健身体。

      总之,社会需求是任何学科和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此,近几年来亚健康研究机构和相关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但由于亚健康学科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目前的客观现状是亚健康服务水平整体低下,亚健康服务手段普遍粗糙,亚健康服务管理总体混乱,亚健康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尤其是亚健康专业人才的数量匮乏和质量低下,已成为制约亚健康事业发展的瓶颈。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根源皆在于没有科学地构建出亚健康学科体系。笔者认为,科学的学科体系是一个学科发展的一切前提。而亚健康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因此,突出中医特色,科学构建亚健康学科体系是对亚健康事业与研究的一种开拓性探索。


        2   亚健康学概述

        2.1 亚健康学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人体生命活力和功能的异常状态,不仅表现在生理功能或代谢功能的异常,也包含了心理状态的不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异常,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尚无确切的病变的客观指征,但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种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被前苏联学者称为“第三状态”这个新概念以来,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与重视,并将其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临床上常出现以疲乏无力、精力不够、肌肉关节痠痛、心悸胸闷、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睡眠异常、情绪低落、烦躁不安、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困难等种种躯体或心理不适为主诉来就诊的人群,通过运用现代的仪器或方法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或者虽有部分指标的改变,但尚未达到西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亚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出现各种不健康的问题,有可能向疾病发展的一种过渡状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亚健康是一个新概念,“亚健康”不等于“未病”,其是随着医学模式与健康概念的转变而产生的,而“未病”的概念是与“已病”的概念相对而言,即非已具有明显症状或体征的疾病,亦非无病,而是指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态或征兆。因此未病学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及疾病的转变或转归期等的机体变化。其宗旨可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中医“未病”的内涵应当是包括了亚健康状态在内的所有机体阴阳失调但尚未至病的状态。总体上讲,亚健康学是运用中医学及现代医学与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研究亚健康领域的理论知识、人群状态表现、保健预防及干预技术的一门以自然科学属性为主,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2.2 亚健康学的研究对象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2.3 亚健康学的研究思路

       亚健康状态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 它还涉及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个知识领域。因此,在亚健康诊疗中突出中医特色的同时,必须采取综合、开放的态度,把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营养学、现代检测技术等一切有利于亚健康研究的知识融入进来,以拓宽对亚健康的诊断方法、技术、干预原则、干预种类、干预途径等应用,以有利于亚健康状态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另外,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也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键所在之一;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动, 更新健康理念, 挑战不良生活行为, 也是突破亚健康、实现真健康的重要举措。目前大力倡导“健康四大基石”, 即做到平衡心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主要还是从健康生活方式做起, 发现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和健康危险因素, 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干预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学的归类

       亚健康学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 它是以自然科学属性为主,兼有人文科学特性和自然科学属性的交叉产物。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一门综合学科。


      3 亚健康学科特点 

      3.1 突出中医特色

        亚健康者大多以个人感受为主, 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体检无阳性体征, 各种实验室检查多为阴性, 在诊断上有一定难度,而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论、方法论区别于现代医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注重研究人体的功能反映状态。现代医学所着眼的重点是治“病”,而中医所着眼的重点却是不同的个体生理特征(体质)与病理反应状态(证型) 。中医既重视疾病的共性,也重视人的个体差异,既治“病”,更治处于自然和社会中的“人”。它通过望闻问切对就诊者所有的有异于健康状态的外在反应和表现如症状、体征、舌苔、脉象等进行归纳、分析,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判断“阴阳、气血、脏腑所偏”,并应用相应的治疗手段和药物进行纠偏以使其回归“阴平阳秘,脏腑气血调和”的健康状态。尤其治疗方法的多样化,更能灵活体现对亚健康状态的综合治疗理念: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形形色色,复杂多变,也因社会环境、文化差异、家庭背境、教育、年龄、性别等不同因素而有所不同。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中医学针对不同情况有着极其丰富的调治方法,面对亚健康状态预防及治疗上的广谱需求可谓游刃有余。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调摄之术,形成了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心理、音乐、内服与外用药物治疗等多种调治方法,正所谓“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 。对于心理情感、生活交往异常者,则可以“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 。对于不同的躯体症状可以“补其不足,损其有余”(《灵枢·邪客》) ,采用食疗、针灸、推拿、药物干预等方法使其所“偏”归于“平”、归于“和”。因此,在亚健康学科体系建设中中医特色必须突出。


     3.2 突出“三结合”

      首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在亚健康学科建设中,我们应以突出中医特色为基石,撷取中西医之长,注重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系统地阐述亚健康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干预方法等,力求内容全面充实,叙述严谨准确,力争反映最新理论和最有效的干预方法,使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次,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理论一般是概括的、抽象的,甚至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亚健康学科建设时,必须结合实际技能对抽象的理论加以说明,则可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第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医不能厚古薄今,现代医学也不能厚今薄古,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取其所长,补己之短。科学方法与技术无国界之分,亚健康学科体系建设中也不应强囿于中医与现代医学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