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型态分类研究的探索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北京  100027)

 

   【摘要】亚健康状态是健康和疾病预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药在调治亚健康的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如范畴不明确及对亚健康缺乏科学的分类体系等问题。本文在对亚健康分类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亚健康“型态—证—体质”“三位一体”分级分类判定标准,以期为亚健康

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亚健康型态;分类;三位一体;判定标准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b-health Patterns

SUN Tao  FAN Xin-rong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ub-health Branch )

Beijing100027

 

Abstract:The sub-health status is the important topic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health and disease prevention. In recent years,as studies have advanced,we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 on the study of thread and method in recuperating sub-health by using Chinese medicine.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ambiguous definition and lacking the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system, etc. This article proposed “pattern-consititution-syndrome”the“trinity ”of sub-health classification and criterion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situation of study about the classification of sub-health .

Key words:Sub-health patterns; Classification ;Trinity;Criterion

 

【前言】

当前,由于世界范围内医疗费用的持续增加,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寻求措施,切实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以期降低医疗支出。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程度越来越高,认识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从“已病图治”到“未病先防”,“亚健康”的概念由此应运而生。自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提出了“第三状态”的新概念以来,亚健康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和重视。本文在回顾关于亚健康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亚健康“三位一体”分级分类判定标准。

亚健康状态研究是21世纪健康和疾病预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但由于对其概念、分类及判定标准等问题缺乏统一认识,使得临床上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和手段,干预亚健康的产品市场存在混乱,严重影响了干预的效果,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研和临床等方面的发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分类依据及评判标准,是临床识别及干预亚健康状态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亚健康的分类研究对于提高亚健康的防治水平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 亚健康分类的研究现状

由于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且不固定,目前众多学者对亚健康的分类认识不一。

1.1根据亚健康状态的轻重程度进行分类

殷淑珍[1]将亚健康状态分为2个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和浅临床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常以疲劳、失眠、纳差、情绪不定等为主要表现。这种失调进一步发展,则进入浅临床状态,这时已经呈现出可能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突出的表现是:3种减退(活力、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3高1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低免疫力),并有向5病(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中风)综合发展的趋势。武维屏[2]提出亚健康状态有两种情况:特异性疾病的临界状态和非特异性疾病的临界状态。处于亚健康的人自觉会有诸多不适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可能有某些指标的变化,但尚达不到相应疾病的诊断标准,如血压长期接近临界值的状态;血糖时常高于参考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或者一些用量表评定的心理疾病在临界分值的状态等。陈国元等[3]提出“亚健康”状态分为3个阶段:①轻度心身失调:以疲乏无力、失眠、胃纳差、情绪不稳等为其主要表现;②“潜临床”状态:潜伏着有向某些疾病发展的倾向。其表现比较复杂,可概括为3减退:即活力减退、反应能力减退和适应能力减退。临床检查可发现有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力低下;③“前临床”状态:是指已经患病,但症状不太明显,医生尚未明确诊断,未开始治疗的状态。

1.2根据亚健康状态的症状表现进行分类

赵瑞芹[4]等指出亚健康状态大体有以躯体症状为主的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以心理症状为主的心理性亚健康,以人际交往中的不良症状为主的人际交往性亚健康。亚健康的恶化—过劳死。董玉整[5]指出亚健康既表现为个体的亚健康,又表现为群体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且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就个体亚健康来说,又具体表现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方面。谢仁明[6]也提出了亚健康在临床上的分类:疾病的潜伏状态或恢复期、慢性疲劳综合征及轻度神经精神的失调状态。姜蕊等[7]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进行推导,把亚健康划分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行为亚健康5个方面。闫伯华[8]提出的分类为功能失调型亚健康、精神与心理型亚健康、环境污染性亚健康、道德亚健康、生活方式亚健康、病源因素性亚健康。谢雁鸣[9]等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亚健康的不同症状特征归纳为如下7个亚型: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口咽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林本荣[10]等对亚健康症状谱进行分类①躯体不适综合征②亚临床状态综合症③原因不明综合征④病原体携带者综合征⑤检验高低值临界状态⑥躯体健康处于高致病性危险因子状态。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1]指出亚健康的分类有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三大类。《亚健康学》[12]将亚健康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和道德亚健康,其中躯体亚健康包括疲劳性亚健康、睡眠失调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其他症状性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包括焦虑性亚健康、抑郁性亚健康、恐惧或嫉妒性亚健康、记忆力下降性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包括青少年社会交往亚健康、成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老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

2 亚健康的型态分类

基于以上不同观点,笔者在Gordon博士的功能性健康型态(Functional Health Patterns,FHPs)[13]的基础上,参考“NANDA护理诊断分类系统II”[14]与《健康评估》[15],提出对亚健康者的不适表现进行亚健康型态判定。型态是个体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综合,体现了“亚健康者-环境”的互动,各型态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具体可分为以下六种型态亚健康:活动-休息型态亚健康、营养-代谢型态亚健康、排泄型态亚健康、感知型态亚健康、性-生殖型态亚健康、认知-应对-关系型态亚健康。

3 亚健康“三位一体”分级分类判定标准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16] ,如不及时加以干预,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心身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干预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由于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社会、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形神失养所致,中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有其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17],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辨体论治,合理运用药物、针灸、推拿和自然疗法等具体的调治方法,运行气血,疏通经脉,调节脏腑功能,调整机体阴阳偏颇,改善体质,从而实现对亚健康的早期干预,阻止其向疾病转变。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是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作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18]。中医体质学是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及养生康复的一门学科[19]。由于不同体质对疾病的易罹患性不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影响也不同,因此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针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某些不良的倾向性,改善和扭转偏颇体质,干预亚健康,改变易发某类疾病的倾向,从而预防疾病或减轻病变程度。因此在进行亚健康型态的判定为纲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亚健康状态者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的病理性阶段概括的证的因素以及相对稳定的体质因素为目,进行亚健康“三位一体”分级分类的判定,从而为更有效的干预亚健康状态提供依据。

亚健康是描述人体没有西医疾病诊断,但是却有多种“不适”临床表现和各种能力显著减退的总体状态[20],亚健康的“三位一体”分级分类的判定需要根据亚健康状态者的不适表现进行现代医学的检查,排除疾病(包括精神类疾病及可明确诊断的疾病),判定为亚健康后,根据亚健康的不适表现进行亚健康型态、证与体质的辨别。

(1)活动-休息型态亚健康:指个体在活动运动、睡眠休息、能量平衡、心肺-血管性反应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虚弱、疲劳、精力不足、易患感冒、关节疼痛、肌肉酸痛、颈肩僵硬、失眠、早醒、多梦、困倦、起立时眼发黑、心慌、心悸、畏寒、手足发凉、头昏沉、偏头痛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适量运动、充足的睡眠、规律的起居、适当的补充营养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肺脾气虚、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为主,兼见脾肾阳虚、肝郁化火、气滞血瘀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等体质。

(2营养-代谢型态亚健康:指个体在吞咽、消化、吸收、代谢、水化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体重超重、易患感冒、大便中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口臭、呃逆、恶心、泛酸、腹胀、腹痛、咽干、口渴、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均衡的营养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肝郁脾虚、脾虚湿阻、脾胃虚弱证为主,兼见肺胃阴虚、肺气不足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等体质。

(3排泄型态亚健康:指个体在排尿、排便、排汗、气体交换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无力、尿余沥、腹泻、便秘、大便时干时稀、大便先干后稀、多汗、无汗、盗汗、皮疹、脱发、咽干、咽痛、咽喉异物感、咳痰、气短、少气懒言、胸闷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合理膳食、规律的生活、适量运动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肾气虚、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证为主,兼见肺气虚、痰湿蕴肺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等体质。

(4感知型态亚健康:指个体在视觉、听觉、味觉、痛觉、平衡觉等各种感觉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视力下降、耳鸣、颅鸣、听力减退、口中异味、疼痛、眩晕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适量运动、合理膳食、充足的睡眠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兼见气血两虚、肝阳上亢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郁质、气虚质、血虚质、阴虚质等体质。

(5性-生殖型态亚健康:指个体在性特征、性功能、生殖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性功能异常、腰痛、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遗精、白带增多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增加沟通、心理咨询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肾气虚、肝气郁结证为主,兼见肾阳虚、气血不调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等体质。

(6认知-应对-关系型态亚健康:指个体在注意力、认知、沟通、自我感知、自尊、创伤后反应、应对反应、家庭关系、角色履行方面的亚健康状态。常见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反应迟钝、孤独、自卑、精神压力大、紧张、恐惧、焦虑、抑郁、角色错位、对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难以适应、人际交往频率减低、人际关系紧张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合理宣泄、代偿转移、增加沟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以肝气郁结、心肾不交证为主,兼见心胆气虚、肝胆火旺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等体质。

以上六种型态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不同型态可相兼出现于同一亚健康状态者。例如:一个膳食不平衡的人,往往会出现营养失调,属于营养-代谢型态亚健康,其尿频和夜尿增多的表现属于排泄型态亚健康,尿频和夜尿增多,多可造成睡眠的紊乱,进而属于活动-休息型态亚健康。以上六种型态与各种证候、体质的对应关系也不是唯一的,同一证候或体质可见于不同型态之中。运用“型态—证—体质”三位一体进行分级分类判定,型态是纲,证、体质是目,以利于更好地调理与养生。

4

毋庸置疑,随着亚健康问题成为普遍的健康医学与社会问题,要探寻干预亚健康的合理方法,需要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合理分型,从而更加有效的把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精华运用于干预亚健康状态,目前存在的分类标准内容宽泛,可操作性差,我们提出的按照型态-证-体质“三位一体”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分级分类的判定标准,力求为中西医结合干预亚健康探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殷淑珍.亚健康与QT离散度[J].中国全科医学,1999,2(3):227-228

[2]武维屏,边永君.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2000,41(4);251-253.

[3]陈国元,刘卫东,杨磊,等.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5(2):101-102

[4]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5]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6]谢仁明,王永炎,谢雁鸣.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认识及其干预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 :40-41.

[7]姜蕊,吴文清.常见亚健康症状的辨析[J].光明中医,2005, 20(5):18~19.

[8]闫伯华.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方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7):747-748

[9]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5):355-360

[10]林本荣,俞守义,励建安,等.亚健康的诊断、分型与干预措施[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 22(8):756-758

[11]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12]孙涛,王天芳,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

[13]Gordon M. Nursing Diagnosis: Process and Application[M]. 3rd ed. St. Louis: Mosby-Year Book; 1994:1-8.

[14]North American Nursing Diagnosis Association(NANDA)(2000):Nursing Diagnoses: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PA,USA.2001-2002:53-362.

[15]吕探云.健康评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2.

[16]王育学.亚健康状态[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19.

[17]于春泉,张伯礼,马寰.亚健康状态常见病因及其干预措施[J].天津中医药,2005,22(5):439-440.

[18]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19]王琦.中医体质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20]李霞,何丽云,刘超.Boosting算法及其在中医亚健康数据分类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8 25(2):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