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亚健康型态分类研究

1.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410208)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病科(长沙410007

 

摘 要本文阐述了亚健康型态分类的必要性,将亚健康分为六种型态,并以男性性-生殖型态亚健康为例,阐述其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与中医肾的相关性以及初步的研究构思。

关键词亚健康;型态;男性性-生殖型态亚健康;中医;研究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ecessity of the type of sub-health, which divided into six types.To take male reproductive sub-health for an example,introduces its concept,aet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the Correlation of TCM kidney and preliminary research thinking.

key wordssub-health,type, the male reproductive sub-health,TCM, research

 

最近国内孙涛教授提出按照型态-证-体质“三位一体”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分级分类,即根据亚健康状态者的不适表现进行亚健康型态辨别,并与中医证、体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这将使亚健康的分级分类和判定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为实施个体化的判定、干预及亚健康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笔者比较认同这一分类,现作一简要分析。

1 亚健康概念、诊断标准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提出,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又称灰色状态),我国学者王育学等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但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概念的认识和界定尚缺乏统一的标准,普遍的观点是指人们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低质状态及其体验,是处于欲病而未作的中间阶段【1】。包括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等。

关于亚健康的诊断标准,国外有英国1991年制订的慢些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标准【2】、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4年修订的CFS标准【3】、日本的“过劳死”标准【4】等。国内有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笔者最近也组织编撰出版了《亚健康临床指南》【5】一书,提出了亚健康的中医学标准。但总的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亚健康症状判断标准,因此对于亚健康概念、范畴、诊断、治疗等一系列问题仍需要深入展开研究。

2 亚健康型态分类的必要性

2.1更好的适应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机体在生理上的异常,还应包括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改变,因此现代医学对疾病的治疗,除单纯药物以外,还有心理干预、运动、饮食等各种治疗手段。同样,现代医学对于亚健康的分类,也包括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等方面,我们临床中也有必要根据分类不同,对不同类型的亚健康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型态分类将进一步合理划分亚健康状态人群,使临床干预更加有的放矢。

2.2更有利于指导中医药参与亚健康的防治

中医学中虽没有“亚健康型态”一说,但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本特征的中医学历来就重视个体之间的差异,《黄帝内经》中有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策略,张仲景的辨证论治,强调辨证、处方、用药的因人而异、因证而异,完全是一种个体化的诊疗模式。通过对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型态分类,根据型态、证候、体质等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完全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维,更有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亚健康。

2.3丰富和发展中医体质学说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目前一般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而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体质实际上是证的潜在状态,辨体质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体质必然在亚健康的发病中表现出各自的差异。

3 亚健康型态分类方法初探

目前,孙涛教授在Marjory Gordon的功能性健康型态基础上,参考NANDA的“NANDA护理诊断分类系统II”以及吕探云主编的《健康评估》【6】等相关内容,结合实践,归纳、分析、提炼出了亚健康的六种型态分类,其中每个型态本身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的综合,体现了“亚健康者-环境”的互动,各型态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具体可分为以下六种型态亚健康:活动-休息型态亚健康、营养-代谢型态亚健康、排泄型态亚健康、感知-认知型态亚健康、性-生殖型态亚健康、应对-关系型态亚健康。

3.1活动-休息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活动运动、睡眠休息、能量平衡、心肺-血管性反应方面的亚健康。常见表现包括:虚弱、疲劳、精力不足、易患感冒、关节疼痛、肌肉酸痛、颈肩僵硬、失眠、早醒、多梦、困倦、起立时眼发黑、头晕、心慌、心悸、胸闷、畏寒、手足发凉、头昏沉、偏头痛、目眩、耳鸣、颅鸣、精神不振、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合理充足的睡眠、补充特别的营养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肺脾气虚、脾肾阳虚、心脾两虚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阳虚质等体质。

3.2营养-代谢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吞咽、消化、吸收、代谢、水化方面的亚健康。常见表现包括: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体重超重、易患感冒、大便中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口臭、呃逆、恶心、泛酸、腹胀、腹痛、咽干、口渴、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皮肤瘙痒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充足的营养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肺胃阴虚、肝郁脾虚、脾虚湿阻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等体质。

3.3排泄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排尿、排便、排汗、气体交换方面的亚健康。常见表现包括:尿频、尿急、尿无力、尿余沥、腹泻、便秘、大便时干时稀、大便先干后稀、多汗、无汗、盗汗、皮疹、脱发、咽干、咽痛、咽喉异物感、咳痰、气短、少气懒言、胸闷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肾气虚、肝郁脾虚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气郁质等体质。

3.4感知-认知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注意力、定向力、感觉感知、认知、沟通、自我感知、自尊方面的亚健康。常见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耳鸣、颅鸣、听力减退、疼痛、眩晕、情绪不稳、紧张、焦虑、恐惧、健忘、孤独、自卑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合理充足的睡眠、合理宣泄、代偿转移、心理咨询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肝肾阴虚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郁质等体质。

3.5性-生殖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性特征、性功能、生殖方面的亚健康。常见表现包括:性功能异常、腰痛、腰膝酸软、月经不调、遗精、白带增多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戒烟限酒、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增加沟通、心理咨询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肾气虚、肾阳虚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虚质、阳虚质等体质。

3.6应对-关系型态亚健康

指个体在创伤后反应、应对反应、家庭关系、角色履行方面的亚健康。常见表现包括:精神压力大、紧张、恐惧、焦虑、抑郁、易患感冒、角色错位、对工作学习生活环境难以适应、人际交往频率减低、人际关系紧张等。出现这类型态的亚健康,可以通过合理宣泄、代偿转移、增加沟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来进行调节。中医常见肝气郁结等证,中医体质常见气郁质等体质。

4 男性性-生殖型态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查阅相关文献,目前有关男性性-生殖亚健康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笔者对于男性性-生殖型态亚健康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最初步的构思与设想。

4.1男性性-生殖亚健康概念

根据“生殖健康”概念的引申以及参考目前对于亚健康诊断的诸多标准,笔者认为:男性性-生殖亚健康状态就是指介于男性生殖健康与生殖疾病的不稳定中间状态,即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的男性生殖(性)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生殖(性)不适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状态。

4.2男性性-生殖亚健康病因分析

男性性-生殖亚健康的发生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有关,由于男性在生殖、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工作精神压力导致的过度疲劳、睡眠不佳、免疫力下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如酗酒能引起的慢性酒精中毒,导致睾丸萎缩、精液质量下降;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尼古丁、亚硝胺等,可引起睾丸受损、生精障碍;洗桑拿、蒸气浴等高温对睾丸生殖功能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各种化学物质、化学药物、杀虫剂、交通废气等等【7】,均使男性性-生殖亚健康问题日趋严峻。

4.3男性性-生殖亚健康表现

4.3.1男性生殖细胞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据WHO 1993年调查报告:近半个世纪以来男性精子数量下降4~5成,精子密度亦较前明显减低。近20年来人类精子数量每年以2%速度在下降【8】Carlsen E【9】和Giwercman A【10】等综合分析了1938~1990年全球21个国家公开报告的61篇文献结果,揭示人精子数目在过去50年中降低了40%以上,从1940年的113×106/ml降到1990年的66×106/ml,精液量降低20%,从3.40ml降到2.75ml。Carlsen E等的报告在国际上曾引起极大反响,诸多的科学家和专业学术刊物发表了观点和评论。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每毫升精液中精子在1亿个以上,90年代减少到不足6 000万个,50年内男性平均精子减少了45%。张树成【11】等对我国1981~1996年间,成年有生育力男性精液质量检测报告的114篇文献,涉及39个省市的256份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提示:我国成年有生育能力男性,精子数目降低了18.6%,精子活动率降低了10.4%,正常形态精子降低8.4%,每次排精总数降低了26.2%,精液量降低了10.3%。表明我国男性精液质量也正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

4.3.2男性性功能减退明显  性功能减退,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也是男性生殖亚健康的一个重要表现。目前,还没有关于男性性亚健康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们无法获得直接的数据资料,但是从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析,同样可以意识到男性生殖亚健康发生的严重趋势。男性性功能障碍包括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 ,ED)、早泄、不射精等症,其中以ED影响最大、最为常见。日本政府1998年对全国的调查结果显示,患中度以上ED症状人数在1 130万以上,占成年男性39%【12】。2 001~2 002年间,美国国家健康及营养调查研究(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 126例男性,资料显示,20岁以上的男性人群ED的发病率为18.4%【13】。在我国,ED发病率约占成年男性的10%【14】。并且与年龄呈正相关,冷静【15】等调查了1 582例40岁以上上海城市男性,各年龄组患病率为32.8%~86.3%。另一项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6】,我国城市男性的患病率为26.1%,40岁以上的总患病率为40.2%,该调查发现北京城区中老年男性患病率为41.2%。

4.3.3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呈高发病率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也称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综合征(partial androgen deficiency of aging male,PADAM),是指在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雄激素合成功能逐步衰退,出现以生殖生理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表现为性欲减低、勃起障碍、疲乏、精力不集中、关节肌肉酸痛、潮热、自汗、甚至抑郁、焦虑、烦躁易怒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但进行相关检查却没有器质性病变,严重地影响了男性患者的健康与工作。与女性更年期综合征非常相似,也属于男性生殖亚健康范畴。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老龄社会,美国有2 517万名年龄在40~55岁之间的男性正在经历更年期,预计到2 020年这一人数将达到5 750万;而全世界大约有4.08亿同年龄段的男性正在经历更年期,2 020年将达到6.9亿人;我国老龄人口亦超过10%,吴金华【17】等调查显示,我国中老年男性PADAM 患病率为39.87%。因此,如何改善中老年男性的生殖亚健康问题,提高中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受到了社会、政策制定者和医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男性更年期综合征已是不可回避的重大医学课题。

4.3.4前列腺亚健康态  前列腺亚健康态,就是指在前列腺炎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前列腺的局部功能可能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如过度充血等变化,但还没有明显临床症状,或出现轻微尿频、腰腹部不适,DRE、EPSR等检查仍无异常;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前列腺炎患者在疾病治愈后短期内虽然已将前列腺内的病原体完全清除,但并不表示由于感染所致的前列腺组织损伤完全修复,因此前列腺在炎症刚刚治愈的一段时间内也属于亚健康态。这些情况都极易诱导前列腺炎的发生,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诱因的发生,在男性生殖亚健康防治中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男性性-生殖亚健康与中医肾的相关性

5.1肾藏精

《周易》云:“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类经·脏象类》言:“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交结也……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现。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从而明确了“人始生,先成精”,并且这种生殖之精藏于肾。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故《灵枢·本神》概而言之曰:“肾藏精。”

5.2肾主生殖

5.2.1腺、性、精、育与肾  腺、性、精、育是男性生殖的四大主症,临床上各症的病理相关亦与中医肾密切相关。“腺”包括睾丸、附睾、精囊腺、前列腺等疾病,睾丸、附睾古称“肾子”,精囊腺、前列腺属于“精室”范畴,清·唐容川说:“男子之胞,一名精室,乃藏精之所”,其所藏之精即“肾中之膏脂也”(徐灵胎),故“腺”归于肾系;“性”指性器官疾病、性功能障碍等,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男子性功能的正常维持,离不开肾的“强于作用”(王冰);“精”多指遗精、滑精、不射精、早泄等排精异常,肾气盛,男子“精气溢泻”,肾气不足,男子精关不固而失精、滑精;“育”涉及生育、节育、不育等,肾藏精,主生殖,精子的产生、成熟与肾息息相关。

5.2.2天癸与肾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了男性生殖机能发育盛衰过程与肾的密切关系,肾气盛,天癸至,肾精满壮,精满自遗;肾气衰,天癸竭,肾精衰竭,精少不能施泻则嗣育机能衰老,纠其根本,在于肾精。而天癸学说与男性生殖内分泌相似,“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成熟与衰退与天癸盛衰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肾精具有促进天癸充盛的作用,天癸充盛则具备生殖能力;肾气具有司精关开阖、“作强”的作用,肾气盛,则精关开阖有时,“强于作用”,生殖之精藏泻合宜,从而发挥其对生殖机能的调控作用。男性因生理、病理因素影响致使肾精不足,天癸不充,则生殖之精生成不足,生殖能力下降;肾气不足,性功能减退,均可导致男性性-生殖亚健康的发生。因此,男性性-生殖亚健康的机理重在肾的阴阳失衡、精气不足,证型以肾气、阴、阳不足为主,临床治疗当从肾入手进行干预【18】

6 男性性-生殖型态亚健康研究的初步构思

6.1男性性-生殖亚健康概念的研究

男性性-生殖亚健康是一个复合体,包含男性生殖(性)亚健康的多种状态,也涵盖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男性性-生殖亚健康,如何对其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合理界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6.2男性性-生殖型态亚健康诊断、治疗标准的规范

目前,还没有男性性-生殖亚健康规范的诊断、治疗标准,因此,制订公认的诊断标准、治疗标准、预防调摄方法,对男性性亚健康、生殖亚健康、前列腺亚健康等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开展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等,还有许多工作值得深入。如研究设计男性生殖亚健康评分量表、男性性亚健康评分量表用于男性性-生殖亚健康的诊断,以及建立规范的男性性-生殖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

6.3型态-证-体质“三位一体”的男性性-生殖亚健康研究

“三位一体”模式目的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模式,更好的进行亚健康临床干预,我们将以男性性-生殖型态亚健康研究为基础,探讨其与中医证、体质的相关性,从而有利于采取个性化治疗与辨证用药模式对男性性-生殖亚健康进行综合调理,包括心理调节、运动调节、饮食调节以及针灸、按摩、足疗、拔罐、刮痧、中药等多种方法。

6.4男性性-生殖型态亚健康相关干预方法、产品开发研究

“三位一体”模式将型态-证-体质三者紧密结合,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具体的干预方法、保健品、产品等,用于针对某一具体证或体质,从而治疗属于该型态的亚健康患者,具有极高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朱德良,温元强,杜艾嫒,等.亚健康概念认识及界定现状评析.甘肃中医,2007,20(7):11-14

【2】王庆华.刘化侠,许红梅.等.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及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7),369-372

【3】林本荣,俞守义,励建安,等.亚健康的诊断、分型与干预措施.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8):756-758

【4】刘冲.预防过劳死的综合对策.日本医学介绍,2005,26(1),40-41

【5】何清湖.亚健康临床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

【6】吕探云.健康评估.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2.

 

【7】金建远,倪崖,吕建新,等.有机环境污染物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18(4):29-34

【8】王旭初,潘天明.男性不育患者260例生育意念和心理状态调查.生殖医学杂志,2004,13(5):291

【9】Carlsen E, Giwercman A, Keiding N,etal.Evidence for decreasing quality of semen during past 50 years. BMJ. 1992,305(6854):609-613

【10】Giwercman A,Carlsen E,Keiding N,etal.Evidence for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abnormalities of the human testis: a review. Environ Health Perspect,1993,101(2): 65–71

【11】张树成,贺斌,等.我国男性精液质量的评价与建立生殖资源数据库的意义.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5,l3(8):468

【12】肖凯,近藤保彦.日本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现状与展望.中国男科学杂志,2005,19(2):1-5

【13】Elizabeth Selvin PhD, MPH,Arthur L Burnett MD,et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the U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07,120(2):151-157

【14】朱积川.男性性功能障碍诊治框架.中华男科学杂志,2005,11(9):713

【15】冷静,王益鑫,黄旭元,等.上海市1582例中老年男子勃起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男科学杂志,2000,14(1):29-31

【16】张庆江,朱积川,许清泉,等.三城市2226例男性勃起功能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男科学杂志,2003,17(3):191-193

【17】吴全华,周庆新,沈忠海,等. 海岛中老年男性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监测,2006,21(4):208-211

【18】何清湖,李天禹,周兴. 以肾为本干预男子亚健康.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