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体施膳对亚健康状态改善作用的理论机制探讨*

 

摘 要:本文就辨体施膳对亚健康状态改善作用从历史渊薮、理论基础、药食五味功效理论及发挥的现代作用等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对亚健康状态予以辨体施膳有其理论渊薮和基础,其概念和方法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观等基本理论,是中医理、法、方、药(食)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医药食五味功效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辨体施膳在保证中医传统功效的同时,发挥着营养、免疫调节、调节代谢等一定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亚健康,辨体施膳,理论机制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Approach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stinguished Body Catered Facilities to the Sub-Health Condition
Wang Xiao-ning, Zhu Fang-shi
Jiangsu Provinci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29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discussed abou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stinguished Body Catered Facilities to the sub-health status from a historical sourc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fficacy of drugs, the medicine food five senses of modern theory and the role played by four aspects. It is thought that distinguish body catered facilities to sub-health status has its theoretical history and foundation, and its conception and methods in line with the whole and dialectical view of TCM ,which is not only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the TCM theory ,methods ,prescriptions and medicine(food),but also the inheritment of the TCM medicine food five sense theory. While under the guarantee of traditional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distinguished body catered facilities also develops a certa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n nutrition , immune regulation, adjustment metabolism.
Keywords: sub-health status; distinguished body catered facilities;theoretical mechanism
 
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医学家N.Berkma提出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1]以来,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医学界重视的热点。近年来,中医学界不少学者致力于对亚健康状态通过体质和证候来进行“辨证论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近,我们在开展辨体施膳”干预亚健康疲劳状态之际,有必要就“辨体施膳”是否建构在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其对亚健康发挥改善作用的基础及理论机制何在等问题试作探讨。
1. 辨体施膳理论渊探赜
综观中医历史典籍和文献,中医学并无“亚健康”之说,但从我国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对“未病”的描述,已隐含了对亚健康的预防保健思想和方法,其散见于各篇中的观点、论述,为中医学界对亚健康的认识以及对其的研究思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八正神明论》亦云:“上工救其萌芽,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I13B04)辨体施膳对亚健康疲劳状态的干预研究
下工救其已成”,其“治未病”和“救其萌芽”正是对亚健康状态干预的最早的认识。
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也是在形态结构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固有特性;体质也是中医学辨证思维的集中体现。中医认为,通过诊查人的神、色、形态、苔脉等表现和性格、饮食、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辨证方法,进行综合、概括、分析,可以辨别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体质分类,同样之理,亦可以对亚健康状态人群判断其病理体质的属性所在,如气虚体质、痰湿体质、痰热、阴虚、阳虚等多种体质。中医学的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这一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医学观和体质观,为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关系,从而确立辨体施膳原则奠定了重要基础。
   施膳,是根据辨体的结果而施与膳食的具体举措,《素问·脏气法时论》早就有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强调了食疗的重要作用;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亦云:“若人能养慎……,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表明通过养生、膳食保健等方式,予以早期治疗,以达到“不遗形体有衰”之目的;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则曰:“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也强调食治为先之理论。上述精辟的论述,是前辈医家对类似亚健康状态施予膳食之法进行预防的治未病思想和方法的具体体现。可以看出,先秦、汉、唐时代,中医已具有与类似亚健康状态辨体施膳的学术思想、理论基础和方法,且为后世中医对亚健康的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 辨体施膳理论基础分析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最基本特点,整体观是指天人合一、脏腑表里、内外上下合一的相互关联的整体思想,辨证观是从空间、时序,多维度、全方位地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以归纳人体功能与结构的属性,整体观是中医辨证的前提,辨证观是建立在整体观基础之上,又寓于整体观之中。具体而言,辨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搜集的临床资料加以总结、分析,根据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及气血辨证理论,概括、判断为某一病理属性的证候群,根据辨证结果而确立治法。辨体,同样建立在整体观的基础上,通过四诊资料,辨别体质的病理所属,以根据辨体结果而择选药食方案。因此,辨证与辨体,理论基础同源,辨别方法略异,辨体质属性则广,辨证候范围更专;体质可以表现为某一证候,证候亦可在不同体质中体现;辨证是为确定施治的方药,辨体是为择选药食措施。故辨体施膳的概念和方法,符合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仍然是中医理、法、方、药(食)的具体体现。
众多研究表明,中医药膳具有扶正固本、滋养强身、调补气血、增强正气等多种功效,其防病强身的作用已被国内外所认可,中医药膳对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预防保健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许多药食处方、膳食疗法至今仍沿用而不衰,在对亚健康状态的改善和保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有云:“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说明施予膳食亦应根据相宜体质状态,否则无益而反有害;清·黄宫绣《本草求真》亦曰:“食物虽为养人之具,然亦于人脏腑有宜、不宜……,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宜,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其论述亦可表明,药食施膳必须辨体或辨证,根据脏腑体质、证候所宜。
上述可见,辨体是辨证的源泉和基础,辨体施膳与辨证论治一样,是建立在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同样运用脏象、经络、气血理论,结合中医多种辨证方法,从而辨别中医体质属性,并予以扶正祛邪、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施膳治则和治法。对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病理属性的辨别,而制定膳食治疗原则,施与相应药食,这是中医预防保健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医饮食营养学等中医新兴学科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方法学的精华所在。
3. 药食五味功效理论阐述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官制典籍《周礼·天官》中就有“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鏊、八珍之齐”的“食医”记载,“食医”表明膳食亦为疗法之一;其中,又提出了初步的食养食疗理论,如“四时皆有疠疾,喜时有瘠首痍,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咎、五药养其病”。我们认为,上述论述是中医膳食疗法的雏形和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已论及药食性味的阴阳属性,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寒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而在《素问.宣明五气论》和《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则进一步载述了“五味入五脏”的理论。可以看出,先秦时代已明确认识到饮食五味与脏腑宜忌相关,根据五脏所宜,选择相宜性味药食,达到补泻的目的。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云:“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强调了食疗治病的重要性。元代名医陈直也提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食治”,其“善慎疾”和“善食治”也正是强调对疾病预防以及饮食疗法的提倡。上述药食五味功效理论至今仍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治疗和养生防病。
可以看出,药食五味功效理论,是施膳理论的奠基,也是在中医养生、食疗、药膳等方法学中药食归经、四气五味理论的体现。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辨体施膳,在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的同时,也是对中医药食五味功效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4. 辨体施膳现代作用发微
人体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素失衡(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或某些生理指标的轻度偏差(如血压、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内分泌等指标)或检测指标阴性但出现疲劳、失眠、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及食欲下降等症状学改变是亚健康的具体表现。辨体施膳,正是针对上述表现来辨别中医体质属性再施予相应药食,以调节气机和阴阳平衡。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中医药食能够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细胞代谢的营养,对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和机体防御机制有一定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自稳状态,提高抗病免疫力,改善心肺和造血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2]。如:黄芪可延长细胞的寿命;人参能促进核酸合成,并能加强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抗体的形成;黄芪、灵芝、山药等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功能,促进机体产生干扰素,并能提高白细胞的数量及吞噬功能[3];山楂内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多种黄酮甙及复杂的多聚黄烷类,有扩张动脉血管,改善心脏活力,降低血压和血脂的作用,并能防止由干电解质不平衡引起的心律紊乱;苦瓜中含有类胰岛素的物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蘑菇被研究认为是免疫型抗癌食物,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依靠T淋巴细胞,特别是杀伤性T细胞的作用而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4]。因此,我们认为,辨体施膳在发挥着中医传统功效的同时,亦具有补充营养、免疫调节、调节代谢、改善生化环境等药理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历代中医文献并无“亚健康”和“辨体施膳”的原文描述,但我们认为,对亚健康状态予以辨体施膳有其理论渊薮和基础,其概念和方法,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观等基本理论,仍然是中医理、法、方、药(食)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医药食五味功效理论的继承和发扬。辨体施膳在保证中医传统功效的同时,发挥着营养、免疫调节、调节代谢以及一定的药理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明兰,王伟杰. 中医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思路和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6,24(7):1301-1302
[2]. 钟燕宇,秦凯华,王宏志. 中医营养食疗学的理论及应用[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22(2):11-13
[3]. 谭达全,邓冰湘. 药膳食疗浅述[J].湖南中医杂志,2005,21(1):67
[4]. 窦国祥.中西医结合食疗新理论的探索[J].东方食疗与保健2004,(06M):29-30
 
[作者简介]:王小宁,(1957- ),男,江苏宜兴人,教授,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肿瘤、体质及亚健康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