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模式

【摘要】中医养生保健的思想精髓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较之西方健康管理的“三级预防”理念,前者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中医养生保健,也可称之为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因其来源于民间,着眼于国人体质,蕴含有丰富的保健方法和技术,而更符合国人对健康的需求。因此,发挥中医养生保健优势,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社区
 
健康管理是以全科医学为基础,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主旨,以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改善营养失衡为手段,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目的,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做出健康评价和疾病预测并对全过程进行干预的一种服务[1]。直至今日,健康管理在西方国家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开支,为改善西方医疗服务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在我国,就已经有了健康管理的萌芽,那就是历代医家所主张的中医养生保健思想,也可称之为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有着自己特色及优势。
1 中医健康管理的特色及内容  
中医健康管理的思想较之西方健康管理的“三级预防”理念更加广泛。西方健康管理主要围绕“疾病”而言,针对的人群是高危人群和疾病人群,而中医养生保健则囊括了所有人群,涉及的范围从“未病”到“欲病”再到“已病”。这是中医健康管理的特色之一。
特色之二,中医健康管理内容极其丰富,方法与手段不胜枚举,如药食、刮痧、按摩、推拿、足疗、沐浴、娱乐等等。而所有的方法和技术都是在“天人相应”的理念指导下,遵循“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养生原则,以此服务于人类健康。具体内容如下:
1.1未病先防
预防疾病的不二法则是“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灵枢·本神》)。以“顺四时”为例,四时之于人体影响非常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若春不能生,则夏生洞泄,夏不能长,则秋生痎疟,秋不能收,则冬为飧泄,冬不能藏,则春为痿厥。因此,春三月要“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中医还非常重视个体体质的差异,强调根据体质制定个体化的养生策略。《内经》记载人有五形,木火土金水。不同形的人有不同的特性,木形人,多阳少阴,肝阳偏盛,耐夏、长夏、冬,不耐春、秋;火形人,多阳少阴,心阳偏盛,耐春、长夏、秋,不耐夏、冬;土形人,阴阳和平,耐夏、长夏、秋、冬,不耐春;金形人,多阴少阳,肺阴偏盛,耐春、长夏、冬,不耐夏、秋;水形人,多阴少阳,肾阴偏盛,耐春、夏、秋,不耐长夏、冬[2]。针对这些特性,有着相应的养生防病原则。以金形人为例,金形人多为肺阴偏盛,其金旺,欲克木,应以水泄金生木,故在饮食起居上应注意多食味咸之品,多食补肾之品,节制房事,才能保护肝肾不亏[3]
1.2既病防变
所谓“既病防变”,是针对已患疾病者,根据其自身病情的传变及外在环境对其影响等规律,通过各种手段防止疾病恶化。
中医认为五脏之间互有联系,五脏之病会互相传变,因此只要把握其传变规律,采用针对性的手段,便可阻断疾病的传变,从而达到预防目的。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对于慢性肝病患者来说,其胃粘膜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随着肝损害的进展,溃疡、出血等现象增多[4]。因此慢性肝病患者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应注意调理脾胃,来防止脾胃病变的发生。
四时季节变化对疾病也具有一定影响。如春季多风,肝主其时,容易引发消化道疾病的复发,因此对于有消化道疾病的人来说,春季一定要注意多食甘味食物以缓肝气而养脾气,防止肝气太过而克脾;夏季温度高,心气旺,对冠心病人的影响比较大[5],因此夏季冠心病人要注意多食咸味食物以除夏季邪热,使心气平复而养心;秋季对疾病的影响不是很大;冬季多寒,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肺系疾病容易发作,针对此类患者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夏季三伏天时给其进行穴位敷贴,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2 中医健康管理的优势
    2.1优势之一,“简便验廉”
    中医药一直就有“简便验廉”的优势,中医养生保健亦如此。“简”,中医养生简简单单,用“一根银针,一把草”解决老百姓的初级卫生保健问题;“便”,中医食疗寓养生于柴米油盐之中,以日常食物药膳调理阴阳;“验”,只要施养得当,可使人颐养天年,历代养生大家都可以自身验证这一点;“廉”,如中医经络养生,利用人体自身的经络穴位调理能力,无需花费一分钱,即可预防多种疾病。
    2.2优势之二,深厚的民间基础
中医养生保健源自民间,有着很深厚的民间基础。2005年对北京市民的一次养生保健状况调查[6]发现,73.0%的被调查者注重饮食保健,38.0%的人进行保健按摩,82.0%的人进行养生锻炼,其中大多数人选择2-3种锻炼方式相结合,包括散步、爬山、打太极拳等。
从这些数据可看出,中医养生保健理念扎根于中国居民思想中,中医食疗、按摩、太极拳等方法很容易让老百姓接受。尤其近些年,诸多养生系列丛书、养生讲堂纷纷出炉,且很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保健在民间的深厚基础。
从以上两点即可看出,如果将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运用于健康管理中,为老百姓提供健康服务,极其符合中国国情,且毫无疑问能够提高我国卫生服务水平。
3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
中医养生保健蕴含有丰富的技术和方法,加之其“简便验廉”,又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如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以充分发挥中医养生保健的优势,运用这些方法来改善国人健康水平,提高我国卫生服务质量,成为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我国各省各市正在努力开展社区的预防保健体系改革措施,把健康管理的理念引进社区卫生服务,有一些地方已经初有成效。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大步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概念也被逐步引入到社区健康管理领域中来,并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鉴于此,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亦需扎根于社区,并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首先,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开发“中医健康管理”系统,实现社区人群信息采集、健康状况辨识、制定干预方案等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管理功能。其后,与社区服务中心现有的网络系统(HIS系统)进行对接,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医疗专家、科研专家等资源连接在一起,组成网络化技术团队,为社区人群提供健康服务。
具体服务应包括:为社区人群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在中医辨证理论的指导下,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状况辨识;针对辨识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中医干预方案。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对于健康人群,一般从生活方式的各角度对其进行建议,如食疗食养、中药调养、作息调整、运动调理、精神调治及适合家庭操作的按摩推拿等方法;对于已确诊的疾病(尤其是慢病)人群,则除了从生活方式的各角度对其进行建议外,同时提供中医专家诊疗服务,即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如中医门诊、足疗、刮痧、膏方、健康宣教等,并为疾病人群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以随时监测身体状况。
当下是中医健康事业发展的好时机。政府对中医的支持力度很大,民众对中医的欢迎度也很高,且随着医改而建立的社区模式很适合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应用。因此,从事中医健康服务的工作者应当把握住时机,研究好模式,努力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尽一分力。
参考文献:
[1]孙涛,王天芳,武留信等. 亚健康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7-28
[2] 刘同光.再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现代养生,1994,4:39-40
[3] 李景祥.论五形人.辽宁中医杂志,2004,3,313:201-202
[4] 文彬摘.慢性肝病与胃粘膜损害.国外医学内科分册,1990,179:430
[5] 谢静芳.气象环境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影响.中国公共卫生,2007,4234:447
[6] 于红,王明皓等.北京市民养生保健状况调查.中国医药学报,2004,1,19(1):8-9
 
 
Exploration on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CM in China
Wu Xiaqiu Huang Danhui Pengjin*
*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on Clinic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100700
Abastract: The principle of healthcare in Chinese Medicine is “protecting human body from illness, also preventing the change of disease’, which contains more details than “three-class prevention’ in western health management. Healthcare of TCM, can also be called health managem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CM, meets the needs of Chinese people’s healthcare. In a word, it’s necessary to take the advantage of healthcare of TCM, and explore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CM in China.       
Keywords: health management, TCM, healthcare, community
 
 


[1]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I13B03)
[2]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