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前后亚健康状态的调治

 徐荣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007)

 

人群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状态,儿童亚健康状态基本同成人,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疾病状态用药治疗是众所周知的,而健康状态下则不需要治疗和用药。亚健康是在新的健康概念和医学模式上提出的新理念,体现了积极的预防医学观。属于中医学“治未病”的研究范畴。儿童亚健康状态则应视具体情况采用饮食疗法、心理疗法等进行调治。必要时亦应采用药物进行调治。

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最早提出了疾病应早期防治的“治未病”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官能》亦云:“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萌芽”即亚健康阶段。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开篇也鲜明提出了“上工治未病”,揭示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亚健康状态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思想相符。

感冒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是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外感疾病,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幼科释迷·感冒》解释为:“感者触也,冒其罩乎”,是指感受外邪,触罩肌表全身,概括了感冒的病名及含义。一般情况下,感冒本身并不属于重大疾病。但是,感冒调治不当却可以引发许多其他疾病或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因。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儿童由于学习压力较大,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体质下降。再加之调治不当,往往感冒长期不愈,反复发作,成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使其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应重视感冒的防治。儿童感冒的防治重点应抓住小儿亚健康的调治。针对小儿感冒发病前或感冒瘥后的亚健康状态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下面主要从“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二个方面谈小儿感冒的亚健康调护和治疗。

1.未病先防  

《素问遗篇·刺法论》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疾病的发生,甚至传变及预后,主要取决于正气的盛衰。正气的不足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因,邪气入侵则是外在因素。故中医治未病的重点当为内扶正气,固其根本。具体而言,常患感冒的易感儿童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正虚”的亚健康状态。“正虚体质”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类型:

1.1肺气不足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自汗畏风,神疲少气,气怯声低。或面色惨淡色白,舌胖质淡苔白,脉虚弱,指纹色淡。一旦遭遇外邪则极易为其所乘而发感冒。治当补肺固表为主。方选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常用黄芪、炒白术、防风、太子参、茯苓等药物,或选用中成药玉屏风散、黄芪颗粒等按需辨证服用。

1.2脾气受损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脘腹胀满,口淡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此多由于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治当健脾益气,方选异功散加减,常用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大枣、钩藤等药物,或选用小儿健脾丸等中成药治疗。

1.3肺脾两亏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易于感冒外,多兼有体质偏瘦,多汗,面色少华,食欲不振,肌肉松弛,或大便溏薄,唇红色淡,舌质淡红,脉数无力,指纹淡。此多由于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导致肺脾两亏。治当健脾益气,补肺固表。方选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常选用黄芪、炒白术、防风、太子参、茯苓、炙甘草、山药等药物,或选用玉屏风散、黄芪颗粒合六君子丸等中成药辨证服用。

1.4乳食内积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不思乳食,食欲不振或拒食,或有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烦躁哭闹,夜卧不安,低热,大便秽臭,舌红苔腻。此多由喂养不当,饮食不节导致。治当健脾消食。方选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常用药物有神曲、炒麦芽、炒谷芽、炒稻芽、焦山楂、莱菔子、太子参、炒白术、茯苓、连翘、黄连等。或选用保和丸、木香槟榔丸等中成药辨证服用。

1.5肺阴受损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形体偏瘦,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或长期咽红,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多由于感受热邪伤阴,或为吐泻伤阴所致。治当滋阴润肺,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门冬、生地、玉竹、天花粉、扁豆、桑叶、甘草等药物。

1.6胃阴受损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胃脘部不适,或隐痛,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而数。多为嗜食辛辣、炙煿厚味,耗伤胃阴所致。治当滋阴润胃,方选益胃汤加减,常用沙参、玉竹、麦冬、生地、石斛、白芍药等药物。

1.7寒凉伤肺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泛吐涎沫,畏寒肢冷,精神倦怠,面色惨白色淡,甚则四肢欠温,精神萎靡,或大便溏,小便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指纹色淡。此多由纳凉过度而致。治当温肺散寒,方选甘草干姜汤加减,常用干姜、炙甘草、肉桂、红参、制附片等药物。

1.8寒凉伤胃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胃脘不适、疼痛,遇冷加剧,得温痛减,口淡不渴,或伴神疲乏力,肢冷喜暖,食后痛减,或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此多由恣食生冷之品,损伤胃阳而引起。治当温胃散寒,选方丁萸理中丸加减,常用丁香、吴茱萸、肉桂、制附片、党参、炒白术、炙甘草等药物,或选用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中成药治疗。

1.9心火偏旺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心烦,见灯、火则哭啼不止,或心胸烦热,夜不成眠,或兼见面红口渴,或偶有衄血,小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舌尖红赤,苔黄脉数,脉数。此多由于感受热邪,内舍于心,或热盛充斥三焦所致。治当清泻心火,方选导赤散加减,常用通草、生地、淡竹叶、甘草梢、黄连、车前草等药物。

1.10肝气偏亢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烦躁易怒,多动,精神不易集中,或见眵多、眼红、眼干、耳鸣,或伴口苦、口干,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红,苔薄,脉弦或弦数。此多由于患儿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或郁而化火所致。治当疏肝泻火,平抑肝阳,方可选泻青丸加减,常用龙胆草、大黄、防风、羌活、川芎、当归、山栀、柴胡、黄芩、钩藤等药物。

1.11肾亏骨弱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感冒,甚则咳喘,面白无华,肌肉松弛,动则自汗,寐则盗汗,睡不安宁,或立、行、齿、发、语发育稍晚于正常儿童,舌苔薄白,脉数无力。此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所致。治当补肾壮骨,填阴温阳。方选补肾地黄丸加味,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牛膝、紫河车、补骨脂等,或选用河车大造丸、左归丸、右归丸等中成药治疗。

1.12营卫失和

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反复感冒,平时恶风怕热,不耐寒凉,汗多,肌肉松弛;或伴有咽红不消退,乳蛾肿大;或感冒后久不康复;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浮数无力,指纹紫滞。此多由于体质虚弱,或其他疾病影响,或病后失于调理所致。治当扶正固表,调和营卫。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桂枝、白芍药、大枣、生姜、龙骨、牡蛎等。

2.瘥后防复

小儿感冒瘥后易于反复者,仍可遵循“未病先防”的早期干预原则进行调治,直到患儿体质达到“阴阳平衡”的稳定状态。若长期服用药物困难者,可考虑中医传统外治法,或进行全面生活调护。

2.1伏九穴位敷贴疗法

三伏、三九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夏病冬防”、“治未病”等重要思想的体现。是指三伏天,或三九天,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把治疗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植物油等调成糊状,或将中药熬成膏剂,直接贴敷于穴位,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和调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选用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麝香、冰片等药物,共研细末,加生姜汁调稠,做成药饼,分别贴在大椎、双侧肺俞、定喘、膏肓穴等,贴4~6小时揭去。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敷贴时间为每年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或每年冬天的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天,连续治疗三年。

2.2生活调护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及摄取丰富的营养物质;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室内空气要流通;经常户外活动,加强锻炼身体;按时更换衣服,逐渐适应气候变化,避免过冷过热;感冒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家中有感冒病人时可用食醋熏蒸室内;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等;按时预防接种各种疫苗或口服预防糖丸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总之,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少阳”之体。即认为小儿时期是处于一种连续的、以阳气为主导的螺旋式上升式的阴阳平衡,在这种平衡中旧的阴阳平衡被不断生发的阳气所打破,阴液随之迅速跟进,又形成新的阴阳平衡,从而使旧的阴阳平衡不断被新的阴阳平衡所取代。这种螺旋上升式阴阳平衡的不断更迭和替换构成了小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在“少阳”为主导的生理状态下,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脾常不足,喂养不当,或内伤饮食则中焦气血生化乏源;肾常虚,筋骨未坚,由于脏腑功能不足,正气相对亏虚,抗邪无力,从而导致小儿易于发病。在感冒,尤其是体虚感冒,或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过程中,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为关键所在。对于其治疗现代医家多从肺脾肾入手辨证论治,同时注重调节患儿体质,加强营养、锻炼等措施。同时,由于本病多具有反复发作、预防困难的特点,长期服用中药临床依从性较差,故而本病的现代研究热点转向有效的中成药制剂,以及行之有效的一些外治疗法,如敷贴、针灸、推拿、耳针等疗法,其中穴位敷贴疗法是近年来中医外治法中研究的热点。穴位敷贴疗法可以通过温通经络、调理气血、活血化瘀、行气散结等作用,调理患儿脏腑功能、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在临床上具有使用方便,安全无痛苦,疗效卓著,依从性好的特点,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孙涛主编.亚健康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