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治未病”预防亚健康

 丁成华、李晶晶、程绍民、陈雪姣、郑绍勇、方芳、王玉臣、宁伦、张珂、高巍巍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4)

 

摘 要】“治未病”理论源自《黄帝内经》,代有发展与创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孙思邈《千金要方》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古代医家将人的健康状态与疾病过程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与现代所说人体“健康、亚健康、疾病”三种状态有契合之处。“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发挥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亚健康的防治,使处于亚健康的人群能防病于萌芽之中。

关键词】治未病、亚健康

 

亚健康概念由前苏联学者于80年代提出,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体的确存在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人们把这种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由于人们习惯把健康称作第一种状态,患病称作第二种状态。因此,把这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作第三种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潜病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等。

1、治未病预防亚健康的意义

亚健康的表现错综复杂, 可有下述多种表现形式:  ①心理性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②躯体性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 精神不振;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  ③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 心理距离变大, 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且亚健康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日益上升的趋势。有关资料表明: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是亚健康状态;亚洲地区比例更高,日本一项研究表明:35%的人正忍受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痛苦,而且持续半年之久;早在1997年,我国卫生部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体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率32.3%,老年人达71.4%,除慢性病外,21%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综合评价属身心基本健康的仅占31.6%。在当今社会出现如此高比例的亚健康人群,应引起人们的关注【1-2】

医学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体从健康到疾病的形成其实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渐变过程。亚健康即是介于二者连续过程之间的特殊而短暂的阶段,这种状态易于变化,极不稳定。它可以因为合理干预而恢复健康,也可以因为处置不当而发展为各种疾病。因此,合理且早期干预亚健康,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成为当今医学的势在必行的重要课题。

中医学倡导“上工治未病”,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情志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张“未病先防”和“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这些理论提出了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恰恰符合诊治亚健康的要求。因此,中医学“治未病”对于防治亚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治未病预防亚健康的优势

《黄帝内经》有关治未病的内容包括(1)未病养身,防病于先(2)见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病传变(4)瘥后防复。《素问·序》认为医学的首要目的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未兆”即指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而“羸劣”则指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的状态。这正是现代所说的“亚健康”。所以,“亚健康”是中医“未病”四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亚健康”的干预,主要体现在“治未病”的“防病于先”和“治病萌芽”层面,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亚健康状态是以主观感受为主,在临床物理检查、化学、实验室化检不能发现明显的异常,这就给现代医学的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这恰恰是中医的绝对优势。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审查人的神、色、态、舌等体征及其性格、饮食、起居、二便等情况,结合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实际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医对生命的独特理解,进行分析判断,然后采取如平阴阳、调神明、畅气机、顺天时等多种方法进行纠治,使其重新恢复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的状态。

3、治未病预防亚健康的措施

治未病的方法形式多样, 《素问·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指出了人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的重要意义。古代医家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使人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平衡状态,从而达到疾病不发,尽享天年。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 药王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在讲究健康生活的今天,食疗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它安全、经济、简便易行、无创伤痛苦,无毒副作用,是亚健康状态的重要疗法。

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达郁》日“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指出“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现代研究表明运动可以疏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增强体质,适量的运动是预防和消除疲劳的重要手段,同时运动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有效方法之一。

《素问·刺热篇第三十二》说“肝热病者, 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 颜先赤; 脾热病者, 鼻先赤; 肺热病者, 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 颐先赤。病虽未发, 见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这里所说的种种发赤, 就是各脏腑未病或欲病( 亚健康) 的状态。针对欲病状态加以干预就是治未病。治未病也适用于针对病情的变化加以防治。《金匮玉函经·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说明医者对病情发展趋势应有预见性地加以防治。 

综上,倡导“治未病”,旨在发挥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善来. 2l 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杜,2000

   [2]刘冲.预防过劳死的综合对策[J].日本医学介绍,2005 ,26 (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