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与干预亚健康析义

王宝庆

(阜阳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  安徽阜阳23600 )

 

现代意义的健康概念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的完满状态。亚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苏联学者于上世纪80年代因此提出“第三状态”的概念,我国现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但是,由于目前临床上尚缺乏针对亚健康状态的系统干预措施与手段,而令临床医生面对亚健康状态者时无所适从。从中医学的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未病的思想可知,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以治未病为核心,重视干预亚健康,将疾病控制在发生之前,无疑是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现将目前存在的有关亚健康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的一些问题阐述如下。

1.亚健康是否属于中医“病”的范畴?

亚健康状态者主要表现为生命活力降低、生理功能和适应能力的减退,但又不符合西医学有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实际上,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三者之间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生理到病理的动态演变和相互转变的过程。对亚健康状态的积极干预可促进其向健康状态恢复,防止其发展为疾病。无论是治疗亚健康还是治未病,都是指未病之前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也即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当然,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还包括了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其范围更广一些。亚健康状态者,虽然没有现代医学概念上的疾病,但已出现了某些不适诸如乏力、纳呆等生命活力的下降等。这在中医学的概念里已被称为“病”了。中医所言“病”的范畴较西医学所言的大,包括了亚健康状态。也就是说,亚健康状态者应属于中医学上的“病人”或“患者”。

2.治疗亚健康是否符合治未病的思想?

现代医学对一些“有症无据”或虽有部分证据但尚够不上疾病的诊断标准的这两类人群无法定义。亚健康的范畴包括身心不适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如疲劳、虚弱、情绪改变等。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进一步分类尚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根据其表现可分为三种: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交往亚健康。其中,躯体亚健康以疲劳、睡眠紊乱或疼痛等躯体症状表现为主;心理亚健康以情绪低落、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状表现为主;社会交往亚健康以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表现为主。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2006)》和中华健康管理学分会的《健康管理概念中国专家共识(2009)》在对于亚健康的认识上是基本一致的,即可以认定现代医学的亚健康治疗符合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

3.中医学治疗亚健康的特色有哪些?

由于中医学的未病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亚健康状态包括了中医的欲病状态和部分已病状态。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为特色,且已有2000多年积淀的中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方面无疑是具有很大优势的。中医理论认为,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而致病。“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调摄、愈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均可以用于指导亚健康的防治。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亚健康状态者的体质状况及具体不适表现进行辨证调摄,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药膳,以及传统健身方法如五禽戏、八段锦等。

4.中医学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的意义何在?

中医历来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中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预防思想和科学的防治原则。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对亚健康的干预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约占我国总人口的60%,其中以中年群体居多,占48%~50%。中医学特有的中药、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等传统疗法更体现了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一些传统健身方法也深受民众的喜爱和信任。由此可见,开展中医治未病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于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以及预防疾病发生、提高国民健康水平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