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状态的中西医评价及干预研究

郭婕,甘可,张前德

(江苏省人民医院, 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亚健康状态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已经引起我国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亚健康状态(Suboptimal health status)的评价和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已将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推向国际并赋予国际认可的英文名称。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的评价方法有量表(问卷)检测评价法、心理功能衰退指数(MDI)、实验室量化诊断法、主要症状标准诊断法、中医评价法等。治疗方法包括西药治疗、健康宣教、心理疗法、氧疗、音乐治疗等现代医学疗法,以及中医辨证论治和中医外治法等。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献的综合分析,得出以症状、症候诊断为基础的量表检测评价法是目前运用较广,且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被证实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调查方法依靠现代科技进行数据的量化和规范,发挥中医辨证诊断的优势,跨学科实施中医学的信息化研究与应用,是形成完整规范的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标准的途径。只有有效、客观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亚健康状态的诊断和评价标准,在标准的指导下规范治疗才能发挥中医药诊治亚健康状态的潜在优势。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评价;治疗;标准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Berkman提出,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人体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即“第三状态”。而我国学者王育学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创建了“亚健康”这个概念[1],他认为,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闫宇翔[2]等首次将亚健康状态(Suboptimal health status)的概念推向国际并赋予国际认可的英文名称。亚健康状态在我国人群中普遍存在,且经济发达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1],已经引起我国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亚健康状态的评价和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1.亚健康状态的中西医评价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于2006年颁布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其中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下降、功能和适应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3]。其为亚健康的诊断标准确立了指导思想,目前研究多以此为依据,但尚未有真正意义上的亚健康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主要评价方法如下:

1.1量表(问卷)检测评价法

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检测主要依据量表(问卷)测量,常用的有Delphi法、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综合心理评定量表SCL-90、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4]。许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多根据研究需要采用自制亚健康状态量表。

闫宇翔[2]等以不适和能力减退为基本特点,根据慢性应激对人体主要系统的影响,制定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指标,并经过临床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的讨论,最终形成了包括5个维度(疲劳症状、心血管症状、胃肠道症状、免疫力症状和精神症状)、25个条目的正式调查问卷。将问卷在3000人中进行测试,获得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该方法(SHSQ-25)得到了国际认可。

1.2心理功能衰退指数(MDI)

健康评价法MDI是WHO对人类死亡危害最大的疾病所提示的各项指标进行测定,最后量化计分的一种健康评估方法,包括躯体、心理、社交障碍指标等,根据被测者的实际状况打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健康状态,70分以下为疾病状态,70~85分即为亚健康状态[5]。MDI所依据的提示包括依次排列的对心血管疾病监测集中风预报,恶性肿瘤征象提示,脏器病变提示,血液及过敏提示,体内污染测定,内分泌系统检查,肢体损害探测,服药效果探测等躯体性指标,以及几年来增加的心理和社交障碍指标。[6]

1.3实验室量化诊断法

量化诊断法是指对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量化分析,分为一级检查(一般的体格检查)和二级检查。一级检查即一般的体格检查。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一级检查不能查出病因时,就用二级检查,如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脑电图、标准量表的心理状态测试等。还可以借助微观手段进行个体化体检,如机体免疫细胞功能检测、血液超高倍形态检查与疾病相关的DNA和基因PCR检查等,都能发现人体微小的生理改变。如果各项检查结果基本为正常、正常高值或临界状态,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任何一种临床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而又难以确诊为某一疾病时,即应诊断为亚健康。在明确亚健康诊断前,一定要排除器质性疾病。[7]

1.4主要症状标准诊断法

常用的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制定的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或“不定陈述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其他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CFS标准。但有学者认为,医学界已明确指出“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疾病,并不属于亚健康的范畴[8],因此能否以CFS标准或“不定陈述综合症”的标准来评价亚健康状态还有待研究。

1.5 中医评价法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大多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从中医辨证理论上,机体已处于阴阳失衡、脏腑气血改变的状态,这种状态就可以用中医学的“证”的诊断分类方法去判断和概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医学舌、面、脉诊等检测方法客观化,使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诊断能够形成自己的标准。

王利敏[9]等根据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提出的亚健康中医常见的7种证候: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肺脾气虚、脾虚湿阻、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证[3],提出以病性证素为切入点,建立气虚、气郁、火和湿4个维度,再结合病位证素,扩展为肺气虚、肝气虚、心气虚、脾气虚、湿、胃火、肝火、心火和肝郁共9个维度,通过临床流行病学、数学、统计学、循证医学等多学科的协同攻关,构建合理的亚健康状态证候诊断标准。

王学良[10]等将调查表结构分为3个部分:①躯体症状(疲倦等体现亚健康状态常出现的主要躯体症状、女性情况及体现睡眠、饮食、二便等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情况);②心理症状(体现情绪异常的各个不同侧面);③社会症状(交往频率下降等社会交往方面的症状),初步定了72个条目,由被调查者自己完成。还有主诉、伴随症状、舌苔、脉象等中医望、闻、问、切部分,由调查医师与被调查者面对面地进行结构式访问来完成,作为中医证候诊断的依据。收集了891份合格调查表,获得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除了症候诊断法以外,采用经络测量信息也成为亚健康状态主要连续量生物标记之一。

2.亚健康状态的干预研究

2.1现代医学治疗

主要的药物治疗有:谷维素10mg tid,维生素B110mg tid,两药并用起到维持和调节神经系统正常功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减少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神经失调症状的作用。维生素C100mg tid,维生素C有平衡心理压力的作用,碳酸钙D片300mg qd,钙剂具有安定情绪、强筋健骨、缓解肌肉酸痛的效果。

此外,现代医学治疗还包括健康宣教、心理疗法、氧疗、音乐治疗等。[11]

2.2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的综合调整、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康复力的指导原则对于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更加适合。更重要的是,中医学对人体非健康状态的调整,主要借助于天然药物和针灸、推拿、导引、食疗等非药物的自然疗法,这种针对“调整状态”的治疗方式较西药更加适合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治。[12]

2.2.1辨证论治

各个医家如郭海涛、杨志刚、余静、武维屏、黄岚、于智敏、石氏、张氏等均从临床上对亚健康进行过辨证分型和方剂治疗。他们的辨证论治有相似之处,大体集中在以下几个证型:①肝气郁结:以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胸胁胀闷疼痛为特征,宜疏肝理气解郁,给予四逆散、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等加减;②瘀血内阻:以躯体刺痛、痛处不移为特征。若因虚致瘀者,可给予四物汤、当归芍药散类;若因实致瘀者,可选用逐瘀系列汤类如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③痰湿内生:以重、闷、呆、腻、濡为特征,应健脾渗湿,可选用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合藿朴夏苓汤加减;④胆郁痰扰:表现为失眠惊悸或眩晕耳鸣。舌苔黄腻为证治要点,宜利胆和胃化痰,可给予十味温胆汤加减;⑤阴虚火旺:一般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咽燥为特征,治宜养阴清热、偏肝肾阴虚者,可给予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偏肺肾阴虚者可选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类化裁;⑥心脾亏虚:以心慌失眠、健忘乏力、气短自汗为特征,治则益气养血,可给予人参归脾汤、归芍六君子汤等;⑦脾肾阳虚:以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夜尿频多为特征,治宜温肾健脾,予附子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13、14]

2.2.2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疗法是通过人体体表、孔窍、穴位给以不同制剂的药物或者物理治疗的方法,以调节脏腑组织功能,促使机体气血流通,达到防病治病的方法,主要包括针刺、推拿按摩、艾灸、耳穴等。①针刺疗法是调整亚健康状  态的一种有效方法,且具有简便、高效、安全等优点,通过针刺经络腧穴,调节脏腑组织功能,可促使机体气血畅通,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改善人体亚健康状态。②推拿疗法在亚健康状态的症状及心理调整方面疗效确切,且具有安全舒适、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根据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协调阴阳、调整脏腑气血的目的,使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起到防病治病的目的。③艾灸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改善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调整人体的亚健康状态,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趋向正常与平衡。④耳穴疗法具有适应症广,见效快,简便易学易用,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且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灵枢·口问》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认为耳与人体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当刺激耳廓某穴位时,能调整经脉及相应脏腑,使失调的相应脏腑恢复正常机能,气血调达,阴平阳秘,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促进机体恢复健康。⑤其他疗法如太极拳、气功、五音疗法、拔罐、刮痧、中药敷贴、芳香疗法等也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整同样具有良好的作用。[15]

3.讨论

围绕亚健康的提法,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一些争议,反对亚健康提法的学者主要是基于两点:其一,亚健康没有诊断标准;其二,亚健康的概念由我国学者提出后,在国际上没有认可。

如今,亚健康状态(Suboptimal health status)的概念及其英文名称已经推向国际[2],对推动中国人群亚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亚健康的诊断仍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以症状、症候诊断为基础的量表检测评价法是目前运用较广,且在许多学者的研究中被证实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方法。闫宇翔[2]等制定的SHSQ-25法得到了国际认可,但仍存在不足,如症状种类不够全面,有的指标如食欲减退和胃部不适之间有部分影响的作用,指标低热或怕冷的概念模糊,影响人群对其理解选择能力导致信度降低等。且由于西医对亚健康状态的应对措施较少,单纯的西医症状标准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缺乏指导意义。王学良[10]等将躯体症状、心理症状、社会症状及中医诊断相结合制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表,由于该调查表调查对象的职业以教师和医务人员居多,其他职业的样本较少,因此其他职业人群反应度还需要在以后的调查中进行验证和调整。此调查表各部分的信度及总体信度均很高,结构效度的划分基本合理实用,这就为中医诊断和评价亚健康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并且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更强。可见,在亚健康状态的评价问题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调查方法,如上述提到的Delphi法、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综合心理评定量表SCL-90、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等,依靠现代科技进行数据的量化和规范,发挥中医辨证诊断的优势,跨学科实施中医学的信息化研究与应用,才能形成完整规范的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标准。

中医药对亚健康状态治疗和调整有着较大的优势, 但目前研究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①临床研究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以致各种治法在运用中不够系统及规范。②中医治疗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方法各异,多停留在临床疗效的统计上,对其作用机理尚未能深入研究。③缺乏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及各种疗法的优势性分析。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其理论、机制和疗效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地探讨。笔者认为,中医药诊治亚健康状态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特色和优势。建议:①建立有效、客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②运用多学科多方法对现有亚健康状态的诊治措施进行优势性分析与筛选,寻求最佳治疗方法;③通过设计严谨科学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深化对亚健康状态的实验研究;④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继承发扬中医药“治未病”思想,建立可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亚健康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育学..亚健康问题纵横谈[J] .解放军健康,2005(1):6-9.

[2] Yu-Xiang Yan, You-Qin Liu, Man Li,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Questionnaire for Measuring Suboptimal Health Status in Urban Chinese. J Epidemiol 2009;19(6):333-341.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China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Clinical Guidelines of Chinese Medicine on Sub-health.Beijing:ChinaPressofTCM,2006

[4] 张桂欣,许军.亚健康的测量[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1):923-925.

[5] 彭娜,肖丹.亚健康诊断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324-1326.

[6] 胡先明,白丽霞,李祥生.多功能超高倍纤维分析技术对亚健康状态的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11):1000-1002.

[7] 张爱华,杨凤霞,王润东.基于脉象信号的亚健康状态的识别[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6,32(6):82-84.

[8] 陈晶,于征淼,赵晓山,等.中国亚健康研究的现状与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7):9566-9569.

[9] 王利敏,赵歆,陈家旭,等. 亚健康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180-183.

[10] 王学良,霍云华,李俊,等. 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调查表的评价.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27(2):160-163.

[11] 杨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健康探析. 首都医药,2009,(2):25.

[12] 许家佗,李蕾,包怡敏. 中医药诊疗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85-87.

[13] 蒋文波,张大威.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调控综述[J].亚太传统医药, 2006, (3): 46-47.

[14] 杨一民,田俊丽,张宏利.从对亚健康的认识看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4, 4(17): 931-932.

[15] 刘佳霭,王继红,苏霞辉. 常用中医外治法在亚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新中医,2010,42(7):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