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的研究进展

李斐2 罗仁1、2 程静茹2 肖雅2 陈洁瑜2 赵晓山2

(1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510515)

(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410)

 

摘  要】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表现为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与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研究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亚健康

当代社会生活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在健康人群与疾病人群之间出现了第三类人群--亚健康人群。1948年WHO提出健康的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1]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追求已不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没病就健康,而是认识到躯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任何障碍都属于不健康的范畴[2]。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并将其称为第三状态[3]。我国学者王育学[4]于20世纪90年代将其称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新的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也体现了在疾病前防范其发生、发展的健康新思维。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5]。亚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躯体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等。(2)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易怒、睡眠不佳等,严重时可伴有胃痛、心悸等表现。这些问题的持续存在可诱发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的发生。(3)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产生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一)亚健康诊断与临床分型

根据《预防医学》[6]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制定的标准为: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状态没有直接因果关系。即:(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工作。(2)无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3)尽管有明确的具有非重大器官器质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的减退无因果联系。

根据1978年WHO阿拉木图宣言中健康的概念,及亚健康的内涵,亚健康主要涉及躯体、心理及社会三大方面,基于此,目前国内专家学者还对亚健康进行了较细化的分型研究。主要是根据亚健康的常见症状,结合医学知识,通过统计学分析将其分为多个亚型。谢雁鸣等[7]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7个亚健康亚型;本课题组研究结果[8],将亚健康分为社会型、心理型、疲劳型、咽眼不适型、二便异常型、月经不调型以及体质型等七个亚型;董玉整认为亚健康个体表现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方面[9]。《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10]则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三大类。

(二)亚健康证候分布研究

北京刘保延等[11]对1828例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证候分布研究, 其结果显示以脾气虚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脾虚湿困证、气虚证等为常见中医基本证候;胡文忠等[12]研究表明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分布以虚证为主,其中又以阴虚证、气虚证为主;蓝惠玲等[13]对大学生的亚健康中医证候研究显示,亚健康病位主要涉及肝、心、脾、肾,主要证型有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脾虚湿蕴、肝肾两虚、湿热蕴脾、心肾不交;本课题组[14]对891名高校职工的亚健康中医证候研究显示,该人群以脾气虚、肝郁脾虚、肾阴虚、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肾阳虚、脾肾阳虚、肾精不足、肾气虚、心脾两虚等证候为主。

(三)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则处于亚健康[15]。近年来文献报道中亚健康的现患率差别很大,多在20%~90%之间,大部分研究认为女性高于男性,工作节奏紧张、生活压力较大的人群发生率较高,例如教师、大学生、医务人员等[16-21]。本课题组在广东地区首先针对高校、企业、教师、公务员等人群进行了亚健康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在28144名被调查者中,有13177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现患率为46.82%。

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所致[22]。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张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体育运动、精神情志、药物调理等方面全面调节,亦是对人体养生之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十分重要的环节[23]。人群研究表明,不同人群亚健康的相关因素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机关干部亚健康的相关因素主要是工作压力、吸烟、饮酒等[24];高校教师的亚健康与紧张的工作节奏和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16,17];而个体心理行为与家庭因素、学习与就业压力等是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18,19]

(四)亚健康的机制研究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亚健康肝郁脾虚证人群在甲状腺、口、鼻、脊柱、肾上腺、肩、胸腺、肾8个部位生物电能量流动趋势存在异常,可能与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关[25]。疲劳型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虹膜的胃环异常、神经源型、肠道憩室、整个虹膜色重、卷缩轮锯齿或星形、肠环色重等表现较突出[26]

李保良等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建立了疲劳型亚健康骨骼肌细胞体外模型。采用基因芯片结合双向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观察亚健康疲劳状态血时清对骨骼肌细胞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发现亚健康者血清上调了10个骨骼肌细胞蛋白表达,下调了5个骨骼肌细胞蛋白表达,主要涉及能量代谢,核苷酸合成,细胞修复,应激等相关蛋白[27];同时,60个骨骼肌细胞基因上调,26个骨骼肌细胞基因下调,这些基因参与细胞周期、膜通道、蛋白质转运、能量代谢与细胞凋亡等过程[28, 29]。并通过强迫负5%体重力竭游泳和不完全剥夺睡眠20h的复合方式成功制备疲劳型亚健康大鼠模型。

刘艳艳等应用HNMR代谢组学方法,建立FSH人群的代谢诊断模型[30]。筛选出血浆中13个和尿液中6个潜在的代谢标志物,涉及到三羧酸循环、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核酸代谢、炎症反应等多条代谢通路。并强迫小鼠放入水深为0.8cm的饲养盒内站立8h/d,连续9d,功制备疲劳型亚健康小鼠模型[31]

(五)亚健康的临床研究

     目前关于疲劳型亚健康的临床研究也较少,仅见抗疲劳二号[32]、“消疲怡神”配方颗粒[33]、参芪益气膏[34]、温和灸[35]等报道。本课题组应用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出防治疲劳型亚健康的中药复方-维康颗粒。临床研究证实维康颗粒干预疲劳型亚健康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好[36]。前期通过体内实验发现维康颗粒可通过改善模型小鼠的免疫功能[37],体外实验发现维康颗粒可以抗脂质过氧化损伤并通过调节PGC-1α、AMPK促进线粒体再生[38, 39]。罗仁等在进行大规模的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和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岭南地区亚健康的病机特点,结合亚健康临床干预经验,总结了亚健康干预方剂小生六汤,小生六汤干预健康的临床有效率达95%以上[40]

(六)亚健康的三级干预方案

本课题组依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借鉴现代医学的预防理论,并结合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基础,提出“亚健康的三级干预方案”[41]。这是目前国内首次提出的系统性防治亚健康的干预方案,在亚健康干预研究领域有较大的科研创新性和临床应用的先进性。一级预防:以自我保健、健康教育为主,辅以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等措施以消除亚健康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进行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以及亚健康量表自测等干预亚健康,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即“三早”干预)。三级预防:进行中医药、针灸、推拿、按摩、理疗及心理辅导等对症干预。

 

     虽然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细胞凋亡、信号转导等多个生物学过程相关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这些基因表达异常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亚健康的临床诊断技术、药物研究及临床应用仍是研究的重点。

     医学研究能够为亚健康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也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产生良好作用,但是达到更加良好和全面的预防,必然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所以,亚健康的预防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缺乏社会的支持,亚健康的预防措施将很难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 Chronicle of the WHO.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1948:3

[2] 崔丽娟,罗仁,赵晓山.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146

[3] 周玲玲,姚耿东.亚健康研究进展[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5,22(5):480-481

[4] 王育学.亚健康状态[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5] 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6

[6] 张雪飞.预防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63-64.

[7] 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亚健康人群亚型症状特征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5):355-357,360

[8] 霍云华.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唾液代谢组学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7

[9] 董玉整.亚健康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58-759

[10]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11] 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亚健康人群一般特征的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7):612-616

[12] 胡文忠,朱宏勋,李文泉,等.北京市部分人群亚健康状态中医基本证候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2007, 26(6):330-333

[13] 蓝惠玲,金友,姬爱冬,等.大学生亚健康中医证候特征与成因分析[J].河南中医,2007,27(8):22-24

[14] 王学良,霍云华,李俊,等.广东省某高校职工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候分析[J].新中医,2007,39(3):49-50

[15] 闫伯华.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5):465-466

[16] 范存欣,王声勇,马绍斌,等.广东省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4,8(6):522.

[17] 王声勇,马绍斌.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320

[18] 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391

[19] 陈晶,李俊,于冰琰,等.心理亚健康在医学本科高年级学生中的表现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9):9962-9965

[20] 李俊,王学良,霍云华,等.广州市某医院职工亚健康临床表现分析[J].广东医学,2007,28(5):800-801

[21] 焦世兰,张俊.医务工作者的亚健康分析与调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3):121-122

[22]张丽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思路探讨[J].陕西中医,2003,24(6):530一531.

[23] 邓卫.广东地区公务员亚健康中医体质特征研究[D]. 广州: 南方医科大学, 2011.

[24] 林广平.机关干部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3,19(2):176-178

[25]李冠儒,王佳佳,王天芳,等.疲劳性亚健康肝郁脾虚证人群的生物电反馈指标特征的探索性研究[J]. 天津中医药,2011;28(03):185-187.

[26]王佳佳,王天芳,王龄,等.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人群虹膜表现特点的探索性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02):79-82.

[27]李保良, 赵晓山,罗仁,等.亚健康疲劳状态血清对骨骼肌细胞蛋白质表达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1):2095-2100.

[28]Li BL, Zhao XS, Sun XM, et al. Effect of serum from sub-healthy subjects with fatigue on th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keletal muscle cells[J]. Mol Med Rep,2013;7(2):454-460.

[29]李保良, 赵晓山, 罗仁,等.亚健康疲劳状态时血清对骨骼肌细胞线粒体膜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和线粒体能量负荷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37):7258-7262.

[30]刘艳艳,肖雅,邱玉明,等.疲劳型亚健康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3,13(6): 685-687.

[31]刘艳艳,程静茹,余克强,等.疲劳型亚健康小鼠模型的研制[J].广东医学,2012,33(1): 21-24

[32]李雄.抗疲劳二号治疗肝郁心脾两虚型亚健康慢性疲劳的临床研究 [硕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

[33]王天芳,薛晓琳,张雅静,等.“消疲怡神”配方颗粒干预肝郁脾虚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05):515-524.

[34]杨志敏,谢东平,麦润汝,等.参芪益气膏调治亚健康疲劳状态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9;41(04):64-66+8.

[35]Cai RL, Hu L, Li ZH, et al. Effects of warming moxibustion on scores of fatigue and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subhealth fatigue status[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4;24(1):5.

[36]孙晓敏,余克强,李玉萍,等.维康颗粒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疗效及安全性[J].山东医药,2010;50(25):70-71.

[37]刘艳艳,孙晓敏,欧阳明子,等.维康颗粒对疲劳型亚健康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江苏中医药,2013;45(05):73-75.

[38]聂晓莉,薛琪,罗仁,等.维康颗粒对疲劳型亚健康大鼠线粒体再生功能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3;34(02):150-153.

[39]聂晓莉,薛琪,罗仁,等.维康颗粒对疲劳型亚健康大鼠骨骼肌脂质过氧化和PGC-1α及AMPK表达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3;34(11):1654-1656.

[40]赖逸贵.活动-休息型亚健康“三位一体”干预方案临床研究[R].2012

[41]罗仁. 公务员亚健康状态的评价体系与干预方案研究[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