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某公司员工亚健康与中医体质现状对比研究

吴升伟2、罗仁1,2,吴六国2、赵晓山2

(1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510515)

(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摘  要】目的:了解公司员工群体亚健康和中医体质的现状,对2012和2013年度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采用《亚健康与中医体质调查问卷》,分别于2012年8月和2013年12月对广东省某公司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录入的方法录入数据并校正,应用SPSS 19.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回收调查问卷1063份,有效回收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4%。2013年回收调查问卷915份,有效回收问卷84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2.5%。2012年和2013年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73.82%和73.88%。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健康人群中平和质比例远高于偏颇体质,亚健康人群中的偏颇体质比例明显高于平和质,不同健康状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6.854,P=0.000;χ2=94.770,P=0.000)。2012年和2013年体质调查结果均显示气虚质发生率最高,以亚健康人群较为突出。其次偏颇体质以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阳虚质多见。结论:公司员工群体的亚健康状态比较普遍,亚健康人群较易出现偏颇体质,提示偏颇体质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平和体质的人群不易为亚健康状态;而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阳虚质是亚健康状态常见的偏颇体质,提示调理偏颇体质,可以干预和防治亚健康,防止其向疾病转化。

【关键词】亚健康;体质;员工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问题。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心理状态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有研究表明,中医体质与亚健康存在一定关联,对亚健康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3]。公司员工是现代社会重要组成成员,是公司生产力的直接贡献者,但由于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也是亚健康的高发特定人群,这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效益,故其健康状态值得关注。本课题组分别于2012年8月和2013年12月对广东省某公司员工进行亚健康及中医体质问卷调查,为员工的保健提供指导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广东省某公司员工为调查对象,2012年回收调查问卷1063份,剔除未填写完整及空白表70份,有效回收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4%。2013年回收调查问卷915份,剔除未填写完整及空白表69份,有效回收问卷84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2.5%。

1.2方法:采用按部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工具为《亚健康与中医体质调查问卷》[4,5],此问卷分为四个部分,①一般情况,即基本信息及近四周日常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的填写;②亚健康状况自我测定:此部分由本课题组自行研制,由39个问题组成,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健康状况;③中医体质调查表: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通过此量表的填写,依据被调查者近1年的表现,可以判定出其体质类型。所有调查问卷均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填写完后当场收回。

1.3 评判标准:中医体质的评判标准根据王琦教授等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的计算方法[6];亚健康的评判标准根据本课题组编制的“亚健康自评量表”评判标准评判[3]

1.4 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录入的方法录入数据并校正,应用SPSS 19.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两样本计量资料比较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样本率比较用χ2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2年调查的993名员工中,男574人,占57.8%;女419人,占42.2%;男女比例为1.37:1;2013年调查的846名员工中,男508人,占60.0%;女338人,占40.0%;男女比例为1.50:1。

2.2总体健康状况: 依据量表初步判定,2012年993名员工中,检出健康者115人(11.58%)、亚健康者733人(73.82%)、疾病者145人(14.60%)。2013年846名员工中,检出健康者104人(12.29%)、亚健康者625人(73.88%)、疾病者117人(13.83%)。由图1可知,公司员工的亚健康的发生率基本稳定。

2.3 总体体质分布情况:2012年,993名员工中,平和质302人,占30.40%,偏颇体质691人,占69.60%;2013年,846名员工中,平和质249人,占29.43%,偏颇体质597人,占70.57%。可见两次受调查员工的平和质与偏颇体质比例基本保持一致。

由表1可见,在两次调查中,受调查员工体质均以气虚质的发生率最高。

表1  2012年与2013年总体员工偏颇体质的频数分布

体质

2012频数(n=691)

2013频数(n=597)

气虚质

401(58.03%)

337(56.45%)

气郁质

343(49.64%)

286(47.91%)

湿热质

332(48.05%)

268(44.89%)

阴虚质

307(44.43%)

317(53.10%)

痰湿质

304(43.99%)

249(41.71%)

阳虚质

267(38.64%)

282(47.24%)

血瘀质

260(37.63%)

246(41.21%)

特禀质

147(21.27%)

148(24.79%)

2.4 健康人群体质分布情况:2012年健康员工115人,其中平和质79人,占68.70%,偏颇体质36人,占31.30%;36例健康偏颇体质员工中,单纯体质27例,占75%,≥2种复合体质9例,占25%;其中阳虚质、湿热质及阴虚质发生率最高,均为12例次,气虚质6例次,特禀质5例次,痰湿质4例次,气郁质3例次,血瘀质3例次。2013年健康员工104人,其中平和质78人,占75.00%,偏颇体质26人,占25.00%;26例健康偏颇体质员工中,单纯体质19例,占73.08%,≥2种复合体质7例,占26.92%;其中阳虚质发生率最高,15例次,阴虚质8例次,气虚质7例次,湿热质6例次,特禀质5例次,痰湿质3例次,血瘀质2例次,气郁质1例次。

2.5 亚健康人群体质分布情况:2012年亚健康员工733人,其中平和质217人,占29.60%,偏颇体质516人,占70.40%,和健康人群体质分布有显著性差异(χ2=66.854,P=0.000),可见亚健康人群较易具有偏颇体质倾向(见图2)。

516例亚健康人群偏颇体质按其分布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为: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特禀质。2013年亚健康员工625人,其中平和质165人,占26.40%,偏颇体质460人,占73.60%,和2013年健康人群体质分布也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4.770,P=0.000)。460例亚健康人群偏颇体质按其分布比例由高至低排序为: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特禀质。两次调查均以气虚质的发生率最高(见表2)。

表2  2012年与2013年亚健康人群偏颇体质的频数分布

体质

2012频数(n=516)

2013频数(n=625)

气虚质

270(52.33%)

235(51.09%)

湿热质

239(46.32%)

190(41.30%)

气郁质

218(42.22%)

192(41.74%)

阴虚质

206(39.92%)

234(50.87%)

痰湿质

205(39.73%)

170(36.96%)

阳虚质

173(33.53%)

195(42.39%)

血瘀质

159(30.81%)

169(36.74%)

特禀质

87(16.86%)

93(20.22%)

3.讨论

2012年和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的发生率分别为73.82%和73.88%,与国内其他相关报道结果相似[7-9],提示公司员工群体的亚健康状态比较普遍。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健康人群中平和质比例远高于偏颇体质,亚健康人群中的偏颇体质比例明显高于平和质,表明亚健康人群较易出现偏颇体质,提示偏颇体质在亚健康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对于每一位公司员工来说,调节偏颇体质,保持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体质的形成与发展既取决于先天遗传因素,又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0,11]。2012年和2013年体质调查结果显示气虚质发生率最高,说明体质在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心理状态方面固有的、相对稳定的个体特性。气虚质的发生率如此之高,并以亚健康人群较为突出,由此我们或许可以推断气虚质可能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潜在因素。我们通过对亚健康状态者分析,发现亚健康人群以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阳虚质多见,可能与员工所处地域形成的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有关。

体质具有可调性[12],对于偏颇体质的人群,应通过中医养生、食疗、保健等方法进行早期干预,调整体质的偏颇,以期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减少疾病。通过对公司员工人群的亚健康及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体质的可调性,为员工的健康提供必要的保健指导。

 

参考文献:

[1]岑潞,王琦.中医体质与亚健康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中医研究,200720(5):34-35.

[2]姚实林,吴芳斌,许霞,等.1003例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1):10-13.

[3]陈晶.亚健康自评量表的编制与大学生亚健康中医体质研究[D]. 南方医科大学,2009.

[4] 许军,冯丽仪,罗仁,等.亚健康评定量表的信度效度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33-38.

[5]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6]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7] 刘欢欢,张小远,周志涛.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筛查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47-649.

[8]刘晴,刘文华,向浩等.武汉市3340名中小学教师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46-247.

[9]杨育同,冯玉华,郭文娟,等.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山西省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15-1818.

[10]王琦,王睿林,李英帅.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627-630.

[11]魏蓓蓓,张伟荣,李福凤,等.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74-77.

[12]丁宇炜.中医体质学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J].2010,31(2):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