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议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与发展策略

樊新荣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的特色优势日益凸显,“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日益普及,优势病种的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在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趁势而上,与时俱进推进学科体系建设、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体制并普及中医药文化;改革影响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行业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政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独特的竞争力,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中医药  特色优势  发展策略

Unique features and Developing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AN Xinrong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Yajiankang Branch

 

  Abstract:The new era is seeing a prior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and preventing some diseases from occurring. Prevention Prior to Treatment, an therapeutic approach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now widely recognized as a secure and effective way to cure some type-specified diseases. This is a critical period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construct its systems, reforming its education system and spreading its medicinal culture, reforming its administration systems such as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evelopment, supervision and marketing. Additionally, building demonstration projects and promoting competition in the indust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ll insure a more rapid an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fied priority, developmental strategy

 

  随着各国医疗费用的高涨和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的出现,现代医学的瓶颈日益凸显出来。如何应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健康问题,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全球蔓延造成的亚健康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慢性病患病群体的增加、新型疾病的出现等,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对现代化的反思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单一的现代医学技术已经不能应对这种复杂的新局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传统医药尤其是中医药在预防治疗疾病方面的特色优势,并逐步加大对于中医药的研发投入,希望能探索出更为有效的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途径。下面,我就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中医药的发展策略两个方面与大家作一探讨。

  一、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一)治未病——预防保健作用。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健康的追求日益增强。世界医学正进入巨变的新时代,正如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等等。”伴随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这一转变,人们的健康观也从既往的“已病图治”转变为“养生保健,未病先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古老的中医“治未病”理念重又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性。据国家“九五”攻关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在养生保健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约8.59元钱的医疗费和100元钱的抢救费。可以说,在预防保健方面,中医药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治未病”是中医保健的特色和优势,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已有对“治未病”理念的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经过数千年传承,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策略依然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界尤其是预防医学遵循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的思想至今在我国社会民众的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体现,作为食物进补的中药材在预防保健方面有着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不可比拟的强大优势。

  作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体现,中医“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其中蕴藏丰富的预防思想,并形成了大量的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及手段,其核心就在于“预防为主”,这一理念与亚健康的干预原则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亚健康问题因其人群广泛、亚健康者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以及亚健康问题以往不被重视等原因,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通病”,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成为健康医学的主题之一,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和阻断亚健康的发展,将成为“治未病”最直观的表达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诚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所言:“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重医疗而轻预防保健、重病人而轻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等问题,注重围绕中医药医疗服务下功夫,而对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作用重视不够。因此,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开展,必将使中医药的服务对象由以病人为主拓展到病人、亚健康人和健康人,服务范围由以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中医药服务的活力将进一步增强。”卫生部长陈竺也高度肯定了亚健康研究的意义,他指出:“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

  可以说,以“治未病”理念有效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积极探索中医药干预亚健康人群的应用研究,继续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推动各级各类中医机构预防保健能力建设,对于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和阻断亚健康的发展、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等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优势病种。

  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防治疗效确切、并能被广泛认可的某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一阶段。对于中医优势病种开展系统深入的临床研究,既能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又能促进中医自主创新,对于中医理论原始创新、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方法突破均具有示范作用。

  在中医药诊疗的优势病种范围上,目前专家们的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西医尚无良好疗效,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效果的治疗领域;(2)西医有明确疗效,中医药同样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但是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于单纯西医药治疗的病种;(3)西医有明确疗效,但是中医药在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可以发挥独特临床疗效的疾病;(4)西医有明确疗效,但西医副作用大,多引发药源性或医源性疾病,中医药能缓解西药的副作用和防治由此引起的医源性疾病;(5)西医有明确疗效,中医药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但是中医药具有毒副作用小的优势:(6)西医有明确疗效,中医药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但是中医药疗法具有更加简、便、廉的优势;(7)西医有明确疗效,中医药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但是中医药具有更好的患者依从性的疾病。具体而言,中医药具有优势的疾病包括:(1)功能失调性病变,如心脏神经官能症、习惯性便秘、肠道激惹综合征等;(2)病毒感染病变,如流行性感冒、慢性病毒性肝炎等;(3)病变进入慢性期或缓解期,如慢性消化道炎症、慢性泌尿道炎症、呼吸道病变缓解期以及脑血管病后遗症、肝硬化代偿期等;(4)原因不明或病因、病理复杂的病变,如更年期综合征、低血压等。此外,在西医治疗中易产生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的疾病.可采取中医药进行干预。如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糖尿病、肺结核等。有专家认为,急慢性阑尾炎、某些结石症、宫外孕等中医药治疗也有一定优势。[1]

  此外,在对传染病的防治上,中医药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如在1956年石家庄流行的乙型脑炎、1958年广州流行的乙型脑炎、2O世纪6O年代广东流行的麻疹等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疗效卓越。根据2O世纪9O年代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所作的统计对比,1988年上海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乙肝重叠甲肝与1983~1988年美国本土西医药治疗同类疾病的死亡率之比为“0.05%:11.7%(1:234)”。在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也显示出了强劲的优势。

  在对慢性病及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上,现代医学往往耗资巨大却收效甚微,而中医药的治疗成本相对比较低廉。在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现代医疗设施不甚完备的地方,中医药有着更大的发展前途和发展空间,也因此具有很大的可普及性。

  二、中医药发展的重大机遇与对策建议

  当前,中医药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中医药事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与希望: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将其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潜力的经济资源和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予以扶持和促进,大力推进继承与创新,充分发挥特色与优势;二是中医药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有强烈需求,将其作为“养生保健,未病先防”的重要手段,中医药服务范围由以医疗为主拓展到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中医药服务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归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气势恢宏的时代背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医药学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更加受到重视;四是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广泛重视和认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中医药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困难,如学术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与中医药服务的供给之间存在差距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药的发展既要抓住难得的机遇,趁势而上,又要直面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一)与时俱进推进学科体系建设、改革培养体制并普及中医药文化,这是中医药振兴的基础和根本。

  1.与时俱进推动中医药学科体系在当代获得重大发展。

  中医药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保持并发展其先进性,通过继承与创新推动中医药学科体系的发展。要坚守中医药的固有特色,并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此基础上,借鉴现代科学的成果,实现自我扬弃的创新。

  从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对传统知识的继承和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成果的借鉴、结合自身经验的创新,中医药的发展是一个兼容并包的过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药源性、医源性疾病增多,新型疾病不断出现,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带来的老年病问题、规模庞大的亚健康人群等,都需要中医药医务工作者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积极应对解决,中医药学科体系也需要紧随时代步伐不断改进完善,更好的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服务。

  2.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大批真正的中医药人才。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加强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在21世纪,人才培养质量将是决定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关系着中医药事业的生死存亡。

  中医院校在学生培养上,不仅要让学生牢固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医院校的教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最终目的。要重视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作为一门集医、哲、文、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中医院校在学生培养中要处理好中医药学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在职的中医药工作者要加强继续教育。在高端上要选取一批中青年业务骨干,以师承方式来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针对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药高级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要加强对基层组织中医药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切实有效的医疗服务,更好的为我国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做贡献。

  此外,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注意吸收跨学科人才和海内外人才,以积极的人才政策和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依托,建设一支多学科、跨领域、产学研、海内外结合的人才队伍,群策群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普及中医药文化,营造群众基础和心理认同。

  加强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建设,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人文环境。围绕促进中医药发展的主题,精心组织,开展好“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使人民群众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医,从思想上扭转中医是“伪科学”、“巫医同源”等错误认识。要加大中医药“治未病”的宣传,改变民众重治疗而轻预防的传统思想,加强民众对于亚健康状况的重视。在科普宣传中要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中医药“整体观念、辩证论证”的治疗原则,并充分展示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康复养生及优势病种等方面的特色所在,指导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中医药知识,有效阻断亚健康的发展,实现预防保健、调理机体的目的,让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检验中医药的预防、诊疗效果,真正做到惠及百姓、改善民生。要加大对中药材安全性能的宣传,引导人民群众选用绿色的天然药物。同时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机制体制建设:振兴中医药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在机制体制建设上,要加强中医药政策法规、行政机构建设,建立中医药发展的良好运行规则,提高运行能力。并注意处理好政府、行业或产业与市场的关系。

  1.政府层面。

  (1)借助新医改契机,构建合理完善、方便快捷的中医服务网络。

  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建设要贯彻执行“三名三进”工程精神,注意合理布局。一方面要围绕中医药具有优势的重点病种,优化诊疗方案,建立诊疗规范,研发相应的中药制剂,打造一批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重大疑难疾病方面独具疗效,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名科”,带动“名医”培养,推动“名院”建设,突出中医药在诊疗疾病方面的亮点,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配合国家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发挥中医药“安、验、便、廉”的优势,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扩大中医药服务网络的覆盖范围,更好的满足民众在预防、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的需求。围绕这一目标,在硬件建设上要实施好县级中医医院业务用房、中药房建设,适当购置医疗仪器设备;建设好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和中药房,村级卫生室也要保障能够提供基本的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建设,其关键不在于硬件设施的配置,而在于能否留住合格的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并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如果中医药服务网络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需求,在市场化的背景之下,有经济条件的民众必然绕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转而去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机构寻医问药,客观上造成国家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因此,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建设还要注意强化农村和社区等基层组织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医疗组织中的推广力度。

  (2) 建立有效机制,根治以药养医的现象。

  建立有效机制,根治以药养医,切断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与药品收入之间的经济纽带,改变医疗机构以超过患者合理治疗所需用药进行处方的经济激励;政府还要加强对新药审批、药品质量的监管力度,通过处方比较反馈、药品信息传播等方式促进医生合理处方,并通过大众媒介、社区讲座和其他宣传教育方式引导病人合理用药。

  (3) 以合理补偿激励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品提供者。

  对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公立中医医院,政府要考虑到医院收费低、运营困难的实际问题,加大在公用经费、专项资金以及基本建设方面的财政投入进行帮扶。在进行财政补贴时,应注意补贴的方式方法。按人头统一拨付定额补贴的方法显然不具有足够的激励效果,可采用项目补贴的方法,如规定处方中西药、中成药、中药的不同补贴标准,引导中医医院医生采用传统中医药疗法对病人进行诊治。

  (4)大力推进中医药的研发工作。

  针对中医药市场竞争激烈而我国国内研发力量薄弱的现状,政府宜加大对中医药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对从事中医药研发的机构和医药企业予以适当的补助,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全面提升中医药的科技支撑力度。医药研发工作耗资大、历时长,没有雄厚的财力支持,仅靠我国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几乎不可能承担起这样重大的任务。政府可采用配额补贴的方式,鼓励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进行中医药的研发工作。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对研发投入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对研发出的疗效好、价格低廉的中成药,一方面可以将其列入医保用药范围,推广使用;另一方面,由于这类药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可对生产企业按一定比例进行补贴,以鼓励其加大生产规模。

  2.行业发展策略。

  中医药产业经济的发展要从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瞄准市场需求趋势和热点,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按需发展、多方参与”为原则,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积极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

  (1) 细分目标市场的发展策略。

  从全球看,传统医学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非洲、亚洲国家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数以百万计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农村的人来说,这甚至是当地能获得的唯一的卫生服务资源。而在发达富裕的国家,传统疗法作为现代医学的补充和替代,正日益受到欢迎,其受众多是高收入和高学历人群,已成为一种高消费产业。[2]

  参照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医药发展也可根据区域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服务:

  在社区与基层,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农村地区,其狭小的市场难以负担高度依赖分工的现代医学和医生服务体系,需要中医药充分发挥“安、验、便、廉”的优势,承担起国家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城市,选择纯粹中医医院就诊的人群多是高学历、高收入人群,他们不仅仅需要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疾病,更多的是希望能采用传统中医药调理身体,在养生保健方面有比较大的需求。针对这一部分人群,可以采用传统中医疗法为其提供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高端服务,探索出一条适宜于中医药发展的高端路线。

  (2) 分疾病发展的策略。

  经过数千年发展,中医药学在养生、保健、康复及疾病预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下,中医药在老年医学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得到国际老年医学界认可。世界范围内人口老龄化加剧也为中医药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数据,截止2006年,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6.88亿,预计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同时也将第一次超过全世界儿童(0—14岁)的人口数。目前,每9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3]人口老龄化将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可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防治亚健康以及慢性疾病、老年病、传染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加大研发力度,从中医、中药两方面牢固占领这些病患群体构成的庞大市场。

  (3)多管齐下,苦练内功,保障中医药疗效的提高。

  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整个中医药行业共同努力。在中药材的选购上,应严格规范进货渠道,在购进药品时,应加强中药材混淆品种的鉴别,注重中药材添加杂质增重的检查,切实做好药品的入库验收、在库养护工作,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在中成药的研发上,应鼓励研发疗效好、成本低廉的药物。中医院校的教育应突出中医特色,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并做好临床见习、实习工作。只有中医药行业密切配合,才能保障中医药疗效的整体提高。

  (4) 充分发挥中医药行业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中医药行业中各种协会、团体的作用,建立起行业的标准,提升行业的门槛、形象与品牌;改变在一些标准制定上受国外西医药支配的被动局面。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强行业数据整理分析、信息交流、咨询服务与技术合作等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加强行业内的沟通与交流,并主动学习、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树立起行业蓬勃向上、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发挥行业管理的整体功能。

  3.高度重视市场机制。

  新医改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医疗卫生体制以及机制的改进,中医药市场也会不断扩大。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政府、行业的作用,还需要特别重视市场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淘汰、选择的作用,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在提高中药材药农的积极性上,应该鼓励大的中药材企业采取公司与农户的方式实现纵向一体化,增强药农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对药农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提升中药材药品质量。在中药制造方面,鼓励发展大的中医药企业,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形成全国大的中医药企业,对药品进行精加工,并着力研发高质量的中成药。在医疗服务领域应该鼓励更多的民营中医医院进入市场,从单一的公立中医医院发展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有机引人市场机制、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发展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中医药服务。在公立医院中也应该引入竞争和激励的机制,在保障医院公益性的同时,有效激励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加快政策示范区建设。

  全国中医药的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发展中医药的基础、条件和机遇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政策制定上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而应该鼓励各地进行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各种办法。当前,中医药的健康发展既要处理好政府、行业与市场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关系。中医药发展该何去何从?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建设政策示范区,来探寻中医药发展的合适路径。一种方法是将中医、西医彻底分开,中医医院只采用传统中医药方法进行诊治;另一种方法是中医医院在诊断上可利用现代医学的物理、化学诊断设备,在治疗上只能采用传统的中医药;第三,不采用任何的行政干预,将中医医院放入竞争性的市场当中去,由市场选择来决定它的生存或淘汰。政策示范区的建设可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积极稳妥的试点,将不同类型的中医医院放入竞争性的市场,查看其能否满足社会需要并较好的生存下来。在医院的选取和试点效果的可推广性上要做谨慎、科学的考虑。倡导各种形式共同发展、共同振兴中医药。

  中医药是我国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悠久的传统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过去100多年,中医药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在当今时代,国际社会对健康、对天然药物的关注使中医药的价值越发显示出来,党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问题,中医药行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与时俱进,切实推动中医药学科体系在当代获得重大发展,切实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这是振兴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和基础。同时也必须改革影响中医药振兴的体制、机制,处理好政府、行业与市场的关系,加快政策示范区建设,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独特的竞争力,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黄亚博,中医药特色优势相关问题探析,江苏中医药,2006年第27卷第10期

[2]世卫总干事陈冯富珍2008年11月7日在世卫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的发言

[3]胡杨翻译,世界人口老龄化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http://www.ccnt.gov.cn/sjzz/ltxgbj/gzlt/200906/t20090630_71505.html